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 Goodenough 等锂电池开拓者北京时间 10月9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 John B. Goodenough 教授,纽约州立大学 Binghamton 分校的 M. Stanley Whittingham 教授,以及日本旭化成公司化学家 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锂电池研究开发的卓越贡献。
道阻且长,锂电池研究半世纪不言放弃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持续取得技术突破。
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以石墨或硅碳复合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如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作正极,以有机溶剂溶解锂盐并掺杂不同类型添加剂形成耐正极氧化、耐负极还原的电解液作为锂离子传输介质,以多孔的聚乙烯、聚丙烯薄膜本身或辅以涂覆改性手段物理隔离正负极、绝缘电子而又允许锂离子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中嵌入、脱嵌从而实现充放电过程;在锂离子嵌入或脱嵌的过程中,会同时伴随与锂离子等物质的量的电子通过外电路在正负极传导,由此完成闭路循环,并实现电池充电或对外电路做功的效果。
另外,富锂材料、硫、氧气等强氧化剂,锂金属/合金等强还原剂,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固体电解质及多种锂盐等分别/耦合成为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元。在下一代电池(广义涵盖富锂锰基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铝等其他金属空气电池等)中,以锂离子为载流子的各种新型锂离子电池仍然占据着主要的研究方向。
自 1990 年索尼推出商用的高安全性钴酸锂-石墨电池至今,以单体能量密度(比能量)提升情况作为评价标准,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幅度约为每年 3%。但和其他二次电池技术相比,锂离子电池体现了更快的进步幅度,超过铅酸、镍镉、镍氢等电池。锂离子电池也体现了更好的倍率、循环性能,且成本下降幅度较快,同性能安全性也在持续改进。
锂电助力,新能源汽车产品力持续提升
纯电动/插电混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直接驱动了优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诞生,关键的评价指标是工况续航里程。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例,问世于 2008 年,采用钴酸锂-石墨电池的特斯拉 roadster 1 代证实了电动车的较高动力性。近 10 年后,采用镍钴铝-硅碳电池的特斯拉 Model 3 证实了高性能电动车的可量产性和用户接受度。
我国新能源汽车也有较多优质产品。比亚迪、上汽、广汽等等自主品牌都推出了有技术竞争力的车型,具备超过 400km 的工况续航,且辅之以较低的百公里电耗、较高的功率/扭矩,具备较高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比亚迪、广汽等车企还向国际汽车龙头丰田输出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北汽新能源 EX3 通过多重碰撞测试。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有相当国际竞争力。
行而将至,由锂电诺奖看新能源汽车征程
Goodenough 教授以 97 岁高龄见证锂离子电池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并获诺贝尔奖,充分说明了技术进步对时间可能存在的高需求。锂电池诞生初期,锂金属-液体电解质体系危险性极高,几乎导致电池技术路线夭折,但(立足于锂离子本征优势的)持续研发使得其后来居上,成为最广泛应用的二次电池;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其(配合高效燃煤机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节能减排作用已较显著,相比于燃油车型的主要不足在于续航、快充难兼顾,成本仍偏高,有效使用寿命偏低,安全性仍有问题待解决。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虽然在系统能量密度方面不及燃油车型,但具备电驱、电控、电力系统的本征优势,具备和智能驾驶更好协同的潜力。续航里程、充电便捷性可以通过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户习惯培养加以相当程度解决;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直通率、规模效应和优化电池包带电量等方式加以相当程度解决;使用寿命也可以通过电池材料、单体、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研发加以相当程度解决;安全性问题可以在科学、技术、工程等多角度着手,从电池材料、单体、系统集成、整车设计、数据回溯与整车使用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加以相当程度解决。我们中性预期纯电动乘用车有望在 2025 年附近实现对燃油乘用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且产品力进一步提升;插混乘用车平价时间点可能更早;对电价较低、油价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而言,营运车型相比于家用车型的平价时间点更早。
当前,以中国、欧洲、美国(加州等区域)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大众、戴姆勒、宝马、丰田、本田等为代表的主要传统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均有宏大的车型、销量规划及平台开发实践。大众 MEB 平台的首款车型 ID.3 已发布;丰田将其新能源汽车销量 100 万辆目标的实现时间自 2030 年提早至 2025 年。特斯拉、中国主要车企等对纯电动轿车/SUV 的开发也在持续进行。我们认为,当前补贴退坡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影响是暂时的,高性价比路权产品、10-20 万元区间性能-性价比兼顾产品、30 万元左右/以上高性能体验产品均有有效的用户需求。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产品力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用户习惯的培养,以纯电动技术路线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具备和燃油汽车分庭抗礼、长期共存、各具优势场景的能力。
道阻且长锂离子电池终获诺奖 行而将至新能源汽车厚积薄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道阻且长锂离子电池终获诺奖 行而将至新能源汽车厚积薄发
相关推荐
- 东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亿纬锂能沈阳基地正式投产运营
- 3998.96万-5998.44万!这家氢能国企增资扩股
- 普利特终止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
- Molicel推出INR-21700-M65A和INR-21700-P60B电池
- 广东储能产业再迎新突破 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集装箱产品下线
- 四川1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技改项目环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 赛峰集团和道达尔子公司帅福得将合作开发航空锂电
- 赣锋锂电产品首批通过国家级安全认证!引领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 安徽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节能报告审查意见公示
- 上海洗霸转让浙江领硅5.38%股权
- 欣旺达闪充电池4.0产品矩阵闪耀CIBF2025,全球首创1400A大电流超充电池亮相
- 湖北益佳通4GWh工业动力锂电池电芯及PACK生产线项目节能审查意见公示
-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于6月1日起执行
- 共探行业智能化新路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数字孪生与锂电池故障检测预警技术研讨会” 在广东深圳圆满落幕
- 顷刻能源320Ah电池产线首批314Ah大容量电芯正式下线
- 2025年江苏无锡市储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发布
- 天宏锂电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00.56%
- 德国亚琛大学项目正在优化方形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