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智能座舱技术进阶离不开科学测评体系

近日,《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发布,以技术引领和应用规范为目标,从产品和用户角度出发,从感知能力、交互能力、服务能力和互联能力这4个方面评价汽车智能座舱的智能化水平。

当前,随着汽车芯片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软硬件技术快速迭代,汽车座舱开始进入智能化阶段,液晶仪表取代机械仪表,中控大屏、多屏逐渐成为标配,座舱娱乐系统不断丰富,导航、游戏、生活类应用等逐步搭载到车机系统上,语音交互、自动泊车等技术搭载率也在提升。可以说,智能座舱领域相关功能产品的快速迭代极大丰富了智能座舱的功能应用,消费者对汽车的价值理解逐渐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转变,智能座舱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竞逐的关键。毕马威发布的《智能座舱白皮书》预测,我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将从2022年的59%上升至2026年的82%,届时我国智能座舱产业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

不过,虽然智能座舱正在蓬勃发展、功能日益丰富,但现有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与用户需求和座舱智能化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现象。当车企纷纷高调地将智能座舱作为新车重要卖点的同时,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时常遇到车机黑屏、死机、卡顿、没信号等现象,还有语音交互识别率低、导航卡顿或定位不准等问题也极大影响了用户体验。有机构调研显示,智能座舱功能不断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却在下降。

另外,业界对于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评方法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某些车企的过度宣传容易给消费者带来误导,消费者无从判断各车型的座舱智能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此次团标首次对汽车座舱智能化水平的测试评价方法进行规范,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能为企业提供研发和设计层面的参考。据了解,评价体系以评价产品先进性和用户体验为目标,面向产品测试的指标分为性能和功能两个维度,面向用户体验的指标分为客观绩效和主观评价。可以看出,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技术本身,同样关注用户体验及接受度。

目前,大部分量产汽车所搭载的智能座舱包含休闲娱乐、办公场景以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相融合的场景,给用户带来交通以外的价值以及协同性的交互。面向未来,智能座舱开始探索人与车外部生活场景的打通,例如与手机、电脑、家电等自由互联。要想真正推动智能座舱技术演进,成为用户心目中的“第三生活空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是要有相应的标准,能够更科学规范地进行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而不是靠企业的自我定义和宣传。此次团标的发布,是一个起点,有望通过标准化的测评发现当前智能座舱的不足之处,推动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当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演进,未来在标准上还需与时俱进,以满足技术快速迭代的需求。

其次是通过消费者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当前,智能座舱功能越来越多,模块越来越复杂,产品的使用效果却引起了一定争议,甚至消费者满意度还有所下降。因此,对企业来说,在进行智能座舱的设计和研发时,了解消费者比所谓的炫酷更重要,并不是一味堆砌功能就能获得消费者好感。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产品与功能,通过场景将用户需求与座舱功能精准对接,打造出满足用户“真需求”的既实用又好用的座舱产品。只有真正匹配消费者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功能,才能持续受市场青睐。已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智能座舱应由技术导向转为需求导向,技术选择和设计目标应聚焦于用户使用场景和需求。

另外,除了功能先进、满足用户需求之外,智能座舱还需以安全为前提,这既包括行驶安全,也包括数据安全等。据了解,目前智能座舱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比如有些花哨的功能会分散驾驶人员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随着智能座舱接入的应用越来越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被人们所关注,如果“防火墙”不够牢固,数据被恶意窃取、篡改以及敏感数据非法访问等都是潜在风险。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和权威的测试与评价,及早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出行,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蓝海”赛道。相关标准和测评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并真正实现技术服务于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智能座舱技术进阶离不开科学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