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驾驶管理对策研究

导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驾驶误操作冲撞人员等一系列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关注。深究其因,主要是因动力来源不同,导致车辆性能改变,进而产生车辆安全、驾驶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特点及交通安全隐患风险,并重点针对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驾驶人的综合素养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正式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举措推进。在国家减免税费、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充电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独特的动力来源、传动方式对车辆安全性能、驾驶操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交通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点和交通隐患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高新能源汽车驾驶人安全驾驶、应急处置技能和驾驶人综合素养的具体对策。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及特点

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

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信息通信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成为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一方面,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快、占比高。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19.9%,而2021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7.8%。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从“功能化”到“智能化”的时代,智能化功能愈加多元。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上市265个车系,其中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系占比达到了86.42%。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渗透率82%。据此,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态势十分明显。

个性化和迭代化加速演进

近年来,车辆设计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个性化设计愈加明显,“科技感、极简感、未来感、情感化表达”等词汇成为车辆设计的主流思想,不仅驾乘体验与传统燃油车存在巨大差别,而且不同车辆品牌、车系、车型在车辆外观、内饰、操控、人机交互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各品牌车型普遍融入智能化设备,车企后台对车辆系统不断优化完善,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好驾乘体验,导致车辆内置功能的更新迭代十分频繁,个别车型更是达到平均每月1次升级的频率。

用户年轻化和车辆多功能化交织并存

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技术成熟度、充电便捷度等条件逐步优化,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同度稳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由“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推出的车型种类和价格范围愈加广泛,例如车辆的露营模式、宠物模式等一些个性化、娱乐化功能正在成为品牌吸引用户的主要卖点,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特征。一项调查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用户画像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超过50%,35-44岁群体占比约40%,45岁以上群体不足10%,且新能源汽车车主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70%。

新能源汽车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动力来源不同极易导致用电风险

动力电池的使用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燃油车的最典型特征,也是产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交通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频频发生,时常成为媒体头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公众对用电安全的担忧。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发生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640起,平均每天发生超过7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8%)增幅。一般而言,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主要包括: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由于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具有突发性强、火势蔓延迅速、持续时间长、潜在危险性大、易复燃等特点,对火灾扑救技术要求高,驾驶人在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下,对充电过头或车祸时发生的起火事故应对不当,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次生事故。

内部设计不同带来一定操作风险

驾驶机动车的动态驾驶任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感知、判断和操作,其中操作阶段是安全驾驶最末端环节,也是影响安全最直接的环节。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在内部设计、操作逻辑、人机交互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决定了驾驶操作方式与燃油汽车有所区别。一方面,燃油汽车的车辆档位、空调等内部器件操作普遍采用拨动、旋钮等方式,而新能源汽车这方面的操作更多采用电子显示、手动触屏甚至语音交互的方式,驾驶人如未能提前熟悉相应功能按键的位置和操作方式,极易由于操作不当或分心驾驶引发交通风险。另一方面,燃油汽车的仪表显示具有统一标准的符号,驾驶培训过程中也会教授相应的识别和应对知识,新能源汽车的仪表显示虽然在国家标准《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T4094.2-2017)中规定了一些统一标准符号,但还有很多车企采用数字、中英文混合等方式自定义符号标识,且各品牌车型、车系存在巨大差异,驾驶人容易由于无法识别仪表或无法正确操作而导致车辆故障或失控等风险。

技术性能不同诱发驾驶风险

由于新能源汽车传动方式、智能化水平的典型特征,在驾驶过程中极易改变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习惯,进而诱发一些交通风险。其一,由于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电力驱动,较传统燃油汽车的内燃机提供动力、机械传动的方式而言,电机驱动、电控方式具有低速扭矩大、加速更快的特点,在起步和中低速状态下的动力性能明显强于燃油汽车。基于此特点,新能源汽车的驾驶过程中,驾驶人更易习惯于其起步快、加速快的特点,易形成随意变道、高速起步等不良驾驶习惯,增加交通运行冲突和事故风险。其二,新能源汽车嵌入了更多辅助驾驶功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人机共驾阶段,驾驶任务由传统的人类驾驶全面运行监控和全程手动驾驶,转变为自动驾驶和驾驶人手动驾驶交替转变的过程。面对这样的变化,当前多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对驾驶人充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仅靠车辆操作手册和销售人员简单讲解基本功能,无法确保驾驶人全面掌握相关功能,无法有效应对各类驾驶操作任务,带来较大交通安全风险隐患。

新能源汽车安全驾驶管理对策建议

完善管理机制,学车环节强化普适性培训

积极适应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新形势,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完善驾驶培训考试管理机制,优化驾驶培训考试内容,督促驾培机构落实培训内容要求,科学增加、丰富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驾驶的知识内容,采取讲师讲解、驾驶模拟、实车训练等多种方式,传递新能源汽车安全驾驶知识和理念。一是要全面讲解基本原理知识。在驾驶理论课程中全面讲解新能源汽车中关于电机、电控、电驱等技术特性,讲授其与燃油汽车的不同特点,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运行基本原理,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二是要深入传授安全驾驶要求。细致讲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性能和使用特点,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等智能设备使用注意要点,教授学员安全驾驶内容,养成良好驾驶习惯。三是要大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除讲授车辆制动失灵、落水等应急处置知识外,重点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使用、燃烧特性、应急处置要求等进行讲解和演练,提高学员对新能源汽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压实企业责任,买车环节强化个性化教育

受各新能源汽车品牌、车型个性化设计影响,驾驶培训阶段的安全知识传递十分有限,更多使用安全要求则需汽车生产销售企业结合品牌、车型进行系统、深入的教授,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企业不可忽视的安全主体责任。一方面,在知识内容上,应重点突出影响交通安全的内容培训,由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向消费者全面传递关于本车型的方向操控、档位控制、驾驶模式、仪表显示、人机交互、辅助驾驶、系统升级等各项功能的使用要求,避免过度传递车辆娱乐功能而弱化安全驾驶知识,确保消费者准确掌握操作要求,防止因不熟悉操作导致车辆故障、交通冲突甚至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在教育形式上,推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驾驶教育,充分结合用户群体年轻化特征,除用好购车时对驾驶人进行现场讲解、演示等安全驾驶教育形式外,还应利用手机APP、微信应用小程序等企业自有平台,主动向驾驶人推送实用的安全驾驶内容,提升驾驶人的安全驾驶操作技能。

用足科技手段,用车环节强化数字化反馈

基于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发展特性,新能源汽车除具备交通工具的属性外,更多掌握了驾驶人安全驾驶过程的数据特征,也具备了驾驶行为画像的工具属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驾驶过程数字化特征,开展驾驶人的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不良驾驶行为矫治等工作,提高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和交通运行安全水平。一是创新交通违法、交通事故调查取证思路,将新能源汽车车载终端数据纳入交通违法、事故的调查取证范畴和证据条件,制定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为公安交管部门开展交通违法查处和交通事故调查提供更多证据空间。二是优化驾驶过程行为数据使用方式,在规范采集、明确告知、用户同意等合法合理流程约束下,推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充分运用车辆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向驾驶人定期推送基于数据分析的驾驶行为报告,让驾驶人全面了解自身的驾驶行为特点和不良驾驶习惯,科学评估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时矫治改进。三是完善汽车保险管理模式,基于新能源汽车车载驾驶数据、视频存储和云端互联等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广应用UBI(Usage-based Insurance,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通过车联网、智能手机和OBD等联网设备将驾驶人的驾驶习惯、驾驶技术、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等数据综合起来,建立人、车、路、环境多维度模型进行定价)车险模式,对良好驾驶行为的驾驶用户采取低费率,对不良驾驶行为的驾驶用户采取高费率,督促驾驶人保持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助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驾驶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