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主办,青海日报社、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新闻网承办的“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主题采访活动在西宁启动。
12月1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跟随“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采访团走进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
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曾是沙化严重的半荒漠化草地,如今置身于塔拉滩,仿佛置身于一片片“蓝色海洋”。
在塔拉滩的道路两旁,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代替了光秃秃的沙石地面,植被也重新回到这片沙化的土地,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
年均发电60亿千瓦时
塔拉滩平均海拔2920米,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平均日照可达8小时。2012年,海南州依托现有资源,开始推进生态光伏园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已成为海南州的优势产业。
据介绍,整个园区政府规划609平方公里,规划装机容量12900兆,设计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2017年,发电量达到54亿千瓦时,外送江苏地区22亿千瓦时。目前整个园区建成投产容量1495兆,42家业主、企业入驻。
黄河水电海南新能源发电部李炬介绍,为解决好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较大的问题,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主导相关科研院所,共同研发了水光互补协调运行控制系统,将人们认为不太友好的光伏发电,转换为安全稳定的优质电源,提高了光伏发电电能质量,较好地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的功能,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安全并网问题,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为我国清洁能源提供了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园区已征地13万亩,规划光伏总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2700兆瓦增加到19200兆瓦。
目前,海南州实行“大用户直购电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对口支援优势扩大能源外送”双管齐下,已累计实现省内就地消纳54亿度、向江苏外送22亿度。
同时,青海省首条特高压外送通道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已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投运。
海南州能源局副局长吕占春表示,未来海南州将继续推进生态光伏园区、风电园区建设,计划到2025年,将二者的面积分别扩至609.6平方公里和1890平方公里。
在这里,清洁能源将无尽的光能转变成电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生态环境效益明显
吕占春说:“发展光伏产业,最显著的就是生态收益。”
据介绍,塔拉滩以前是属于荒漠化土地,草场退化比较严重。2013年光伏电站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塔拉滩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植被,一到风季,飞沙走石,自然环境恶劣。而龙羊峡水光互补(一、二期)850MWp并网光伏电站,让昔日的戈壁荒漠变身绿色草场。
一方面,通过建设光伏电站,有效地降低了子阵区域的风速,也降低了挥发量,对植被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洗完电池组件的水流下来,对植被进行灌溉,也有效助长了植被的恢复。
吕占春介绍,修建光伏板使子阵区风速下降了50%、蒸发量减少了30%,草地的涵水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恢复后的草地也为企业和牧民带来了“意外收获”。由于植被恢复效果良好,为防范火灾隐患,每年9、10月份,光伏企业会让当地百姓免费将草割走,喂养牲畜。
此外,部分企业还将光伏板的高度提至1.2—1.4米,并加盖了自己的羊舍,上面光伏发电,下面放养羊群,形成牧光互补,实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数据显示,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14.94亿千瓦时,对应到火力发电相当于一年节约标煤18.3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09万吨,二氧化硫1560.26吨,氮氧化合物1358.34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