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能源汽车:政府给力未克企业“畏难”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透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进入会签阶段,审议一经通过将及时组织实施。至此,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升温也在持续增速。

在此之前的规划草案直接刺激了这次升温。该草案透露,在未来10年之内,国家将持续投入近1000亿元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将是史上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手笔,它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业内专家人士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前景并不明朗之时,国内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足技术研发,国家的多项扶持政策也是为了让新能源汽车在技术研发方面不落下。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财政扶持能多大程度聚焦技术研发,还值得进一步观察定性。
  
财政扶持引发产业升温
  
国家为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一股热潮。这股热潮被认为还将长时间的持续下去。

去年8月份,由工信部牵头拟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出台。该草案透露,未来10年中央财政投入将达1000亿元,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自从该消息披露后,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升温明显。

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每个环节上都挤满了企业。据中投顾问报告显示,仅在2009年,国内新增的锂电池企业数量就已达1500家。2010年初,在奇瑞某款纯电动车试运营之初,电池配套企业就早已蜂拥而至。仅在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公司周边,正在高调建厂的电池配套商也有100多家。

电动车制造商浙江绿源集团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绿源集团准备以电池供应商身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已有新型电池处于试验阶段。据告知,他们正在关注国家政策层面的动向,也获悉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补贴资金”。

汽车业内资深专家贾新光表示,保持过热势头对新能源汽车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应防止简单拼装和投机取巧。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表现出浮躁和投机取巧的迹象。

据某位汽车行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目前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大,很多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不顾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只是为接着这张牌,争取国家政策的优惠和资金补贴”。
  
大企业研发热情并不高
  
在新能源汽车得到大力扶持的阶段,大型汽车集团也成了国家汽车行业新能源战略的主力。“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国内大型的汽车集团搞研发的积极性并不高”,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对本报记者讲道。

由于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新能源汽车企业多数在技术研发上并没有多大热情。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前景尚不明确之时,虽然加强技术研发的呼声很高,但企业最关注的尚不在此。

据另一位汽车业人士透露,当前几乎所有搞电动车的车企精力都是放在怎样捕获各种资源上,这包括怎样获得两级政府的支持,怎样得到大小不一的财政补贴,以及宣传造势。

对于大型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看法及战略规划,记者曾试图联系采访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但遇到对方多种理由的回避。

陈全世教授重点提到了应对类似于地方GDP政绩考核的国有车企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调整。他认为在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容易急功近利。“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需要持续的高投入,在技术前景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将很变得很有挑战。”
  
应进一步放低准入标准?
  
能否让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长期持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关系到了国内汽车产业“弯道超车”能否实现,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规划的成败。

但对于在新能源汽车准入标准上,如何平衡好鼓励技术研发与实现行业的长期有效管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汽车行业专家贾星光认为,在大型汽车企业技术研发不积极的情况下,政策可放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标准,以加强市场竞争。

在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技术标准是2009年出台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它包括30分钟内最高车速不低于75公里,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不能低于160公里,最高时速应不低于85公里。以及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情况下,电池也可以让车正常启动等。

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分析此标准时说,“标准设置太高,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标准事实上令所有低速电动车企业无所作为。”他认为这个标准事实上是将大多数民企排除在外。

贾新光的观点应该会得到包括山东时风集团在内的多个企业的支持。早在2007年时风集团就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所,随后更提出“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构想。但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让其宏大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构想顿时黯淡下来。按照规则界定,时风汽车“只能在批准区域、期限条件下销售、使用”。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认为,虽然小企业的进入有利于加强行业竞争,刺激技术研发。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远来考虑,不放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标准是妥当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能源汽车:政府给力未克企业“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