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竞争惨烈,而代表着产业高端的光热发电产业却难以起步。虽然,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比不上光伏发展速度和规模,但是至少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同为太阳能热利用的光热发电却还未形成产业。
2006年,中国电工所申请863计划的实施标志光热发电我国开始起步,但做法与欧盟不同。
欧盟在发展太阳能热发电中政府扮演了主导角色,到2011年已经开始实施第7个SET计划,他们把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和目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包括扶持资金,而不是给研究院。
另外,他们通过在西班牙的PSA实验基地的多年试验,选择了成熟的槽式热发电技术路线,并推出新型“欧洲槽”聚光器,技术水平很高,知识产权在欧共体共享,其他技术实验同时在不同国家实施。
“而我国则不同,我国科研主管部门并没有在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上成熟的技术路线,而是选择了成熟度不高的塔式技术。”张建城说:“国家能源局则选择了槽式热发电技术予以观察,观察期长达6年。我国第一个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之所以拖至今年初才完成招标,与技术路线选择不无关系。”
他还指出,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在我国还是零,尽管有些科研部门自称在国家“七五”、“八五”计划中有过研究,但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借鉴的技术成果,技术积累等于零。
而光伏行业则不同,光伏发电原属于半导体制造业,而在这个行业里光伏产品属最低级的半导体加工技术和产品,低级技术和成熟的设备很容易从国外引进,也没有限制。在这方面我国具有人才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而与在光热领域需要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精细加工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则不同,我国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让参与产业发展的各方举棋不定。光热发电真正在我国发展始自2006年,南京的70kW的塔式电站,槽式热发电集热管的技术开发更早一些,始自2000年前后,并且有了成功案例。2009年,中航空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的槽式热发电装置运行,但到目前为止,槽式热发电技术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在张建城看来,当前槽式热发电相对有基础,主要是针对热水器行业的核心部件集热管技术,它的发展为太阳能热发电准备了技术条件。目前,我国年产全玻璃集热管达2亿只,产量居世界之首。
但是,我国光热产业格局是一盘散沙,群雄争霸。“地方政府抢项目争先机,国企争做运营商忙圈地,民营企业纷纷试水装备制造抢市场,外企忙着申请专利设壁垒,证券业有了新课题忙炒作,技术路线久拖不决成绊脚石。总之,现在炒作胜于制造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只是引导观察,静待产业自发形成。”张建城说。
在风险投资方面,国企既不愿意承担风险责任,国家财政也不投资风险,风投机构在观望等待时机。光热产业现状是民企积极性高于国企,地方积极性高于中央。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源于风电和光伏业发展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是都想及早分得蛋糕,抢占市场先机。对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负面影响,可能更多的是担心太阳能热发电一哄而起,成为又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风电和光伏。
这一切导致光热产业迟迟没有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