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唱大风,风光储输工程傲然世界
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与风电检测中心,相距二十多里地。一个在上,一个在下。那天秋风正起,斜阳正浓,我们驱车翻过一道道山冈,半坡上尽是大风车鹄立,各式各样的造型,应有尽有。悠然地旋转,连成一大片,转出一片天地,以为到达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了,其实还有一段距离。
前方路旁,一个个村庄散落于山坡上,星星点点,刚收后的旱谷堆还垛在地里,排列成行,稻草人与半山坡上的大风车相映成趣。车沿着刚修葺一新的沥青路驶向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路两边是连成一片的光伏板,跟着太阳旋转,蔚为壮观。现代科技与农耕文明在这里竟然如此和谐,构成了一幅坝上风景图。
车子在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戛然停下,一幢大楼成四方形,巍然于前,登上五楼楼顶,有一露天平台,可以登台远望,四周山野田园,风车旋转,夕阳苍山,光伏板追太阳而行,尽收眼底,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高,傲然于世。
环顾地球村,如此大规模、高科技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仅中国一家。
曾经站在这个平台上观看这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的国家领导人、政坛名宿、科技精英、外国风电权威,皆予以高度评价,称这是世界第一流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那天的坝上,风萧萧兮秋风凉,满地秋草黄,不见鹰飞翔,却见一个个白色大风车的叶轮世界,将一个荒凉之地,在夕阳之下,辉映成一个童话王国。
飙风四起,我们仅在观景台上站了不到3分钟,已经觉得寒风刺骨,浑身僵冻,风声过耳,战战而栗,几乎令人无法站立得住。只好匆匆撤离,回到楼内,以避塞上朔风。
风起云涌,风云际会。
几天前,第一代工程建设者国网新源公司张家口风光储输示范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阎忠平和总工雷为民所讲的故事,犹在耳边。
2009年7月,刘振亚总经理在张北、承德、宁夏三个候选点中,最终选定了张北这个点,占地6250亩,就一个实验示范工程而言,堪称世界最大。
阎忠平是那年的9月份被任命为张北风光储输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到任伊始,他与总工雷为民带领一班人,围绕着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的技术路线进行预研。当时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就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确定了七个大项目21个子项目,分工明确,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的工程设计交由上海电力设计院,电站的总体控制则由国网电科院承担,而对风光储输有功和无功的调节、风功预测、储能研究皆由中国电科院承揽。全国十几所著名的高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院所皆参与其中。
对于阎忠平及其领导的工作团队来说,最难忘的日子是从那年10月16日开始的,整整两个月时间,他们聚合了院士、专家和国家电网公司十几家科研院所的精英,编制风光储输的技术方案,在最紧张的两个月中,他们十几个人蛰伏于国家电网冀北公司的办公楼里,每天晚上几乎都是深夜两三点钟才离开,就连门卫都有意见了,说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啊?拼命啊!
阎忠平一笑,说我们在构想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将风和光变成电的实验田。
一群梦想家!可能吗?门卫摇头自言自语道。
梦想终于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年关将至,在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支撑下,那些基础的科研数据,终于上升至了一个重大的实验工程,经过中国科学院、中国电科院和国网电科院多位院士专家的评审,获得通过。
12月18日上午,两份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终于放到了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的办公桌上。
那天,北京的第一场雪后,天地一片白。刘振亚在办公室里刚刚落座,秘书已经将他最关心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方案文本递了上来。
刘振亚仰起头来,问道,通过专家论证了吗?
据郭剑波主任说,有多位院士参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论证,对两个方案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有很多科技创新点。秘书答道。
好啊!体现了他最初要求的示范性和展示性,刘振亚击节而叹,这样大的工程,就得走科学民主决策之路。言毕,他伏案阅读,不苟言笑的脸上,紧拧的眉头渐次舒展开了。
自从坐到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刘振亚便带领团队驾驭着这艘中国能源的巨型航母,驶过惊涛骇浪,应对从容,走向国际,使国家电网公司一跃成为世界电力行业和科技创新的领军团队。他的一管毫笔,轻轻地挥过,做出了许多历史性的大手笔,让世界感觉到了中国电网人的力量。最早的官亭至榆中的750千伏线路,直流和交流特高压实验基地,长治至南阳的交流特高压工程,智能电网,一一成型,让世界对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网刮目相看。这几年他最关心的是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欲想建立电力高速公路,将西部的风光煤电输送到中国的东部、中部,然而这个建设坚强骨干电力网架的战略能源构想,仍然举步维艰,步履蹒跚。
[page_break]
刘振亚伏案阅读,心情也渐次轻松起来了,这个技术方案,实现了他与万钢部长和张万春副部长拍板的初衷,规划建设风电装机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0万千瓦、储能11万千瓦,第一期工程风电装机为1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万千瓦、储能2万千瓦,而风机有8种装备比对、10种展示,具备可操作性。工程项目经费已经完全到位了,除国家财政部金太阳工程给的6.7亿元,科技部科研经费拨款6000万,国家电网公司配套的1.9亿外,其余30亿元都由国家电网公司自筹了。
一支笔在这两个方案上轻轻地画过,他已经习惯这一切了,举一个大型央企之力,做一国之大事,在国家电网公司屡见不鲜。从抗冰抢险,到特高压工程,乃至青藏联网工程,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国家电网公司在主动地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落下自己的签名前,刘振亚仍旧写下了自己信奉了一生的准则:追求卓越,务期必成!
拿到批件,张家口风光储输有限公司迅速启动了。2010年3月8日,已经是人间三月天了,春绿大江,垂柳鹅黄,可是此时的塞外,蒙古高原的毛毛风吹过,零下40多度的低温和狂风掠过,一群从新源公司各个电厂、施工项目部和冀北公司拉调而来的建设者、管理者,抵达张北一线,在蒙古高原西北部的边缘上,开始了一场冰雪之战。其生存和工作的环境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许多从北京城里来的博士、硕士,走出象牙塔,便参与到这项世界新能源的伟大实践之中。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刘汉民博士,是从华北电科院调来当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生计部主任的。在北京城里,他无数次地想象环境怎样的艰苦,可是等车出长城外,他还是发现超乎想象。三月的塞外不啻是炼狱之地,白毛毛风,挟着雪花而来,呼天动地,站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尽是风口之中,无处可躲无处可藏,指挥部放在两所小学破旧的小土屋里,也只有开会时临时待一会儿,而站在风中,穿着大头鞋,棉大衣,5分钟就冻僵直了,只好爬进车中暂时暖和一下再出来。
从3月份离开家后,刘汉民就没有回过家,他的夫人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带着孩子在石家庄工作生活,到了冬天,已经有200天没有见到丈夫了。有一天,她从石家庄来北京出差,特意想来张北看看丈夫,到了张家口后,给丈夫打电话,可那天正好刘汉民到北京开会,与妻子擦肩而过。
妻子站在塞外的坝上之地,眺望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电话打过去了,丈夫居然不在,她泫然洒泪,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对刘汉民的领导说,你们告诉他,不要老婆孩子,就站在张北山冈上喝西北风去吧。
然后转过身,买了驶往河北的长途车票,怅然登车而去。
领导深觉不妙。连忙给刘汉民打电话,让他立即结束会谈,赶回张家口,堵住妻子。
刘汉民赶回张家口,妻子已经离去了,失落之时,他给领导打电话说,妻子已经走了。
领导说,汉民,快去追啊!向她说明情况。
刘汉民摇了摇头说,不追了,等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建成了,再向夫人负荆请罪,如果她看到我们建设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她一定会释然的,为我而高兴。
250公里路,就在燕赵大地两个地市之间,却咫尺天涯。刘汉民心里虽有遗憾,却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了。调试那天,风机已经并网带电,施工队的车进入基地卸载施工的模具,刘汉民觉得会影响调试,甚至引发事故,站在路上用身子挡住了车子,不让前进。末了,他到处找承包商,只见天津电建的宛亚林站在那里,文雅的上海交大博士第一次动了粗口,骂了宛亚林。你怎么管的施工队?不讲规矩,风机带电了怎么可以进来乱跑乱闯,要出人命的!
宛亚林很冤,驾车的并不是天津电建的员工啊,莫名其妙被刘博士骂了一顿。
后来,刘汉民弄清情况后,觉得对不起宛亚林,特意跑去向人家道歉。
其实,在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建设现场,像刘汉民这样的,何止一人。
宋昆,原来是新源公司一个抽水蓄能电厂的专责,调到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之后,原来在老家教书的妻子辞了工作,将四岁多的孩子扔给了父母,自己追着宋昆赶过来,做了一名资料员,这样可以照顾丈夫。
夏天到了,孩子太想爸爸妈妈了,便由外公外婆带着,千里迢迢赶过来,想看看爸爸妈妈,可是宋昆夫妻实在太忙了,各管一摊,最后只能向领导请假,驱车80公里,来到张家口的宾馆,夫妻两个陪着老人和孩子吃了一顿饭,便噙泪赶回工地,继续工作。
2011年8月30日,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正式调试并网发电,第一期10万千瓦风电装机、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和1.2万千瓦的储能,将以风光、风储、光储、风光储等模式捆绑发电,此为世界第一家。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以其最先进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傲然于世界。
以点带面,刘振亚总经理最初的设想实现了,毫无疑问,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的发电模式,将对未来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如特高压交流直流实验基地一样,在中国电力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