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能源汽车成也补贴 败也补贴?

“人怕出名猪怕壮”,车可能也是。自新能源车广受利好政策推动,取得消费者关注,“站”上风口浪尖之后,关于它的负面新闻也甚嚣尘上。在外媒表示中国电动汽车污染是燃油车的3倍的同时,关于新能源车“骗补”的新闻也越来越多。

都是钱闹的

2015年,国家和地方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达到300多亿元,高额的补贴原本是国家为了扶持电动车发展而推出的专项基金,但也吸引了部分新能源厂家受到高额补贴的诱惑,利用政策漏洞骗取补贴。

此前媒体报道,目前,一些车企骗取新能源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贴。

简单而言,与燃油车不同,电动车的车架号与电池序号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性,这也就意味着一组电池可以安装在多辆车上,骗取多份补贴。2015年1~10月,新能源企业销量与上牌量之间有7万辆的差距,其中有5万辆很有可能就是骗补车辆。

在新能源车发展初期,补贴必不可少,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能源车充电难、里程短、售价较高等短板问题。因此,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堵住漏洞是当务之急。

新能源车成也补贴 败也补贴?

用制度堵住漏洞

2016年1月20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检查工作于2月1日启动,至3月下旬结束。随后四部委迅速抽调人员,组成了一支调查小组,划定重点区域,调查重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骗补情况。检查不仅针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省、市、县三级提供的新能源补助资金也将一并检查,发现问题一并处理、追究责任。

国家对于骗补行为的重视,使得一些企业有所收敛。数据显示,1月新能源车生产1.61万辆,环比下降83.8%,这或许就是由于国家对骗补行为的调查,让一些为了骗补而生产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新能源车企被淘汰。与此同时,由于工信部发布了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导致此前在目录的很多车型都无法再拿到国家补贴。

发生骗补现象的症结在于补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法不够严谨,车企获得的补贴是否专款专用?违规车企如何处罚?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制度。此外,为了推广新能源车,部分地区加大了补贴力度,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补贴数额。

那么,如何避免补贴带来的负面效应?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公开表示:“加州零排放汽车积分交易机制是特斯拉电动车走向成功的关键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财政部一直在努力推进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机制,反复论证和研究过多次,已经有成形的思路。”

所谓积分交易指的是政府强制对不同企业规定了不同的零排放汽车的销售比例,未达到要求的企业,可以向其他企业购买零排放积分。

虽然我国最终采取哪种制度还悬而未决,但可与预见,补贴的钱不再好骗,只有那些踏踏实实研究产品的车企,才应该有资格获得这项福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能源汽车成也补贴 败也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