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能源汽车产销翻番发展仍存掣肘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翻番。随着百姓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产品的逐渐多元化,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新能源车已从政策刺激向政策和需求双重驱动转变。但是,电池续航能力、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依旧制约行业快速发展。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翻番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7.7万辆和17.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125%和126.9%。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4万辆和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和161.6%。

在今年7月末闭幕的第13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新能源汽车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问询。比亚迪、北汽E系、江淮和悦等多款车型在国产电动汽车中销量领先。在汽博会现场,江淮乘用车销售公司区域负责人郭爱说,江淮新能源车型在北京等地销量不错,最低配置仅需七万多元就可购买。

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新能源汽车分公司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奔腾B50,一次充电能行驶约50公里,售价为16万元左右。目前长春市有300多台这种车运行。一汽新能源汽车分公司总经理戴大力说,免除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的政策助推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省油、省钱也吸引不少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车。“普通汽油车每公里成本约为0.7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可以做到每公里成本0.4元,成本明显减少。”戴大力说。

新老问题仍旧制约发展

在长春汽博会上,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带来新能源汽车,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冬季严寒气候影响续航能力。但郭爱等负责人说,一些车企正致力于此方面研发。例如江淮汽车正不断优化技术,增加新车型续航里程,提高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以满足在寒冷天气中行驶。

相较于普通汽车,电动车价格偏高也是很多消费者不选择购买的原因之一。以本田飞度汽车为例,混合动力版比传统燃油版的价格高出整整10万元。自2010年开始,我国政府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购车补贴。当时,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可达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可达6万元/辆。但自2014年开始,补贴逐年下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尽管如此,不少车企还是加紧推出新型电动车。2016年3月末,比亚迪推出两款紧凑型A级车的纯电动新车型。一汽集团高层透露,红旗品牌H7 PHEV车型也将于近期正式上市,一汽轿车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张也将展开。

为了应对补贴退坡机制,一些车企转变销售思路,将驱动力从政策转向产品。例如,SUV车型在我国一直颇受消费者偏爱。今年,包括一汽集团在内的8家自主品牌车企共推出10款电动SUV车型,大部分为已发布车型的新能源版。

困扰新能源汽车大跨步发展的另一因素是充电设施等配套不足。有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8.1万个,比去年底增长65%;随车建成私人充电桩超过5万个,比去年底增长约12%。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企业投资充电设备的意愿也将随之增加。

建议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新商业模式推广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多数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制定扶持政策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核心技术开发、充电设施建设及新商业推广模式制定等方面,仍存在政策导向不明确、路径单一、投入力量不足等问题。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三个建议:

一是加速研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绝不能再走“依靠购买国外技术抢占市场”的老路。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还会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埋下隐患。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是核心部件。我国现有大小汽车电池生产厂家100多家,应通过整合实现车载电池产业规模化。

二是应加强技术与市场联动,探索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推广模式。当前无论是整车销售、整车租赁还是电池租赁,在推进中都遇到很多困难。专家建议借鉴特斯拉电动车的商业推广模式,在客户定位上先选择高端群体,再从高端向中低端渗透。

三是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需先行。充电设施发展滞后正制约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需要依靠政策扶持,其中包括充电桩建设的相关政策。专家建议,政府需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导向性政策,对产业进行战略性规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能源汽车产销翻番发展仍存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