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能源车产业新政在即 劣币时代有望终结

近日,随着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意见稿》)的发布,相关车企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根据《意见稿》的要求,新能源车企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企业的开发能力做了强化,这也导致那些互联网造车的企业想获得“准生证”的希望更加渺茫。而此前通过审核的企业,也不能高兴太早,2-3年后仍需要按新标准重新审核,如果不符合标准将被扫地出门。此外,《意见稿》还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只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这三种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已被排除在外。同时,原来电池和充电方面的推荐性国标,现在已经变为强制执行。从《意见稿》的发布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新能源汽车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1.5万辆,销售2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9.8%和122.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依旧占据主力,达15.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0.7万辆和4.8万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保持着高速发展。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年快速递增,但从占比来看,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年1-7月我国汽车总销量为1468.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仅为1.4%,远远低于5%的规划目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全球范围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壁垒还未形成,信息系统还在发展,品牌效应还未发力,商业模式正呈现多样化。可以说,几乎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

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日趋完善

众所周知,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和解决必然会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亦是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国家巨额的财政补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新能源汽车的“野蛮”生长。此前备受关注的“骗补”事件已经为我们敲醒了警钟,国家在新能源车补贴方面随后便推出了新政,自2016年起,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开始退坡,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能源车产业新政在即 劣币时代有望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