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发布“关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显示,共有20个地区、50余家车企、85094辆车通过专家组的初步审核,这些车将获得补贴金额近58.6亿元人民币。据统计,有约10%的汽车,因为与公告参数不符、行驶不满3万公里等原因,被取消补贴或削减补贴。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怎样的规范体系?
相关受访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弯道超车的方向,而没有补贴的时代是这个行业开始健康发展的时代,相关的标准化制定则是关键。
后补贴时代才会健康发展
吴志新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在技术和产业方面,与国际处于同样的起步期,甚至略早,但必须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吴志新认为,我国从“八五”开始搞电动汽车,最初局限于高校做样车,从最初的铅酸电池到“九五”的镍氢电池,三个“五年计划”下来,我国电动汽车技术进步非常快,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进步非常显著。
“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吴志新指出,核心差距在电机控制器上,最核心的部件IGBT仍然依赖于进口。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不输于别人,但生产一致性需要大幅度提升。我国单体电池的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是,电池成组后电池包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近年来,新能源补贴政策不断退坡,业内人士指出,这预示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拉动逐渐转向市场驱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逐渐呈现国内外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于此同时,企业准入与行业标准政策趋于持续扶强,淘汰落后产能、增强行业竞争力趋势明显。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总院系统研究院院长林志宏认为,现在由于国家补贴政策的改变、调整,今年的成本对所有的电池企业来讲压力非常巨大,一个方面就是从原材料的方面。从做技术端来讲,要做到细化、精益化。未来这个行业,未来真正趋于平静的时候,是没有补贴的时代。没有补贴的时代就真正是这个行业开始健康发展的时代。
标准制定是关键
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新发展业态,国家主管部门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方面陆续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及更加严格的产品标准要求。有业内人士总结道,在电动化的前提下,加强整车的安全监管与性能设计,鼓励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应用;立足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地方政府纷纷搭建整车示范运行、推广应用与监控管理平台;在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市场端,“重规模增长、轻技术创新、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的局面正在逐渐打破,空心化技术壁垒不断攻破,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与生存能力,已成为业内共识。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有效的标准制定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如何制定相关标准呢?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桂彬看来,电动汽车有两大标准原则:第一,必须是符合整个全体交通流的核心利益,符合所有人出行交通规律的安全方面利益。第二,只要是在路上运营车辆,安全标准是不能放松的。
“电动汽车,它首先是车辆,车辆如果交到普通用户手里,感觉就是普通车辆,不用特殊的使用培训,这就是一辆好的电动车,甚至比传统燃油车优秀。”刘桂彬说道。
据了解,近日电动车辆分标委起草的《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路线图》已经完成了工信部签批,中国电动汽车标准路线图已经可以发布了,刘桂彬认为,把路线图分发到行业当中,是电动汽车的下一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业内人士指出,电动汽车标准体系一是数量多,二是速度非常快,三是还不能满足需求,因为很多地方还没有纳入轨道,很多电动汽车跟政策、跟管理密切相关,需要大量的标准作为抓手去做。
刘桂彬认为,电动汽车的标准化工作如果做不好,标准化体系如果不能完善,则会影响新能源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做好标准化的工作,共同促进中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