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汽车对人们而言再也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时至今日,在多重尖端科技的“武装”下,汽车已经变成了展示“黑科技”和前沿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降低汽车碳排放量也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话题,并且各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已经展开积极行动,布局电动汽车市场。
汽车厂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随着人们对于全球变暖问题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全球各国政府已经开展行动,从管理层面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制定淘汰喝“油”汽车的时间表,到鼓励发展电动汽车;欧美地区以及亚洲地区的汽车制造厂商已开始转变其生产经营方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潮流。
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自然也成为了各大汽车厂商争夺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国际汽车巨头+国内车企”的双重竞争格局,正在令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变的更加白热化。
拥有充足经验和成熟制造体系的世界级车企已经纷纷瞄向中国市场。根据通用汽车公司2017年发布的计划,到2025年,通用汽车将为在中国销售的几乎所有车型提供电动化技术。另外,通用汽车计划制造10类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并且预计到2020年,该类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将达到15万辆,别克、凯迪拉克和雪佛兰等品牌均在此列。
日前彭博社报道称,戴姆勒和北汽新能源正在讨论成立一家生产Smart电动汽车的合资企业。接下来,Smart将继续向电动化发展,未来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或将成为其主攻目标。而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也已宣布在上海建立第一座海外工厂。事实上,除欧美企业外,日本主要的汽车厂商也将发展触角伸向了中国。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8月27日,日产汽车在广东省花都工厂启动了纯电动汽车“轩逸·纯电(Sylphy Zero Emission)”的生产。这是日产品牌在中国推出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
电动车潮流遇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当之无愧地占据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相比之下,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美国。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范围内共销售了约75.3万辆电动汽车,其中,60%为纯电动汽车,创下历史新高,而欧洲则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
据英国《卫报》报道,2018年上半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了40%,目前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辆。瑞典“电动汽车数据库”网站表示,到今年年底,欧洲的电动汽车累积总保有量预计将达到135万辆。
然而,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也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解决。其中,与电池续航能力以及充电相关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从目前的情况看,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不及电动汽车销售和市场发展的速度。在《金融时报》记者居住的海淀区某小区周边,一公里的范围内很难找到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偶尔会在街边发现流动充电车,但是充电成本过高,便利性也不佳。如果所购买的电动汽车无法及时便利地进行充电,那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
与此同时,充电时间较长以及充电成本过高等问题,也在困扰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彭博新能源财经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欧洲、中国和美国,运营商们根据不同的州或市制定了不同的充电价格。整体上看,欧洲的充电价格平均比北美地区高5%,比中国高141%。上述报告预计,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价格很难在近期内实现标准化,整个市场仍将呈现碎片化,消费者很难进行直观对比。
另外,据多家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负责普及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标准“CHAdeMO”的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协会与推广中国“GB/T”标准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今年8月28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宣布双方将共同制定充电器输出功率超过500千瓦的技术标准,以减少充电时间。而这项中日联合制定的统一标准有望拥有超过90%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可能成为世界标准。
事实上,影响电动汽车成本的因素不只有充电价格和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锂和钴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组成成分,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锂离子电池成本下降成为推动电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然而,伴随着可充电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被推高,并且引起了人们对于钴和锂可能短缺的担忧。IMF预计,受到有限供应和需求增长的共同影响,钴的价格或将保持在高位水平。不过,IMF也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固态电池可能会替代锂离子电池,这意味着电池不再需要钴,这可能会抑制钴价格的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