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海德氢能姚昌晟:绿氢在望,伙伴强则生态强

除了技术,制约绿氢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海德氢能CEO姚昌晟表示:“目前行业还远没有走到过剩或者内卷式竞争的阶段,因为技术、产品和项目模式的提升空间非常大,所以,不论对于我们还是友商,都渴求开放合作,一起把行业建设好。”

绿氢制备处于起步阶段

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发展阶段,就有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两条路线。但是到现在氢能已不仅仅是交通端的应用,更多的是氢能全产业链。这是因为在双碳目标下与全世界碳中和共识下,除了交通重载领域的脱碳,能源工业领域的脱碳是离不开使用氢能。绿氢应用有能源安全的独特意义。

如何用绿电制备绿氢,现在客观来说还是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这个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是一样。这是一个新出现的场景,对于电解制氢技术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而产业还远没有做好准备,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绿电制氢解决方案——这就是海德氢能所专注的创新技术与可靠产品的价值所在。

其实工业领域对氢气并不陌生,全世界每年会消耗掉一亿吨的氢气,中国去年就有3000多万吨,这3000多万吨大部分的都走向了工业领域,只不过以前主要是灰氢。绿氢是全新的场景,也是一条新的链条。

全球来看,目前整个行业大型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现在落成还并不多,已落成项目的运行状况也有待观察,国内外基本进度接近。制氢环节的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离不开平台的支持以及项目的验证,而绿氢项目目前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不管是落地模式、解决方案、产品还是技术,我们与客户和合作伙伴都需要时间以及投入,从而让全行业对绿电制绿氢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氢能已呈现出全球化布局态势

氢能国内国外的机遇同样巨大,都处于新生阶段。国内更多讨论在自己的疆域里完成,从电变成氢,并完成消纳,当然也有一些探索绿氨或者绿色甲醇参与到国际贸易。

对于海外来说,呈现出了全球化布局的态势,比较火热的区域包括欧洲、中东、澳大利亚以及南美。那这些地方的特点是,具有相对比较好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中东。中东和中国在氢能布局上有相似的建设思路,建设风光大基地与绿氢工厂结合。

我们在制氢端看到国内外是同步快速发展的阶段,差异在于对绿色或者说对ESG的观点和成熟度。在欧洲和美国,关于绿氢的补贴政策以及碳交易和碳税对应政策已经有部分落实。毫无疑问,政策会成为一个非常强的促进抓手。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是价格体系。定性来说都是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但是价格体系有差别。中国电力结构以及强大的电网是世界上独一份的,电力价格和国外的价格没有办法直接比较,所以大家是在两个价格体系下讨论问题。绿氢、绿氨、或者绿色的甲醇的愿意付费的程度和对应的市场也存在差别。

从制氢装备来说,国外同样性能的装备比国内价格昂贵很多,基本在三到四倍,所以我们作为新能源装备的制造厂商非常有信心。

从光伏风机、动力电池到电动车,我们能看到中国供应链优势输出的巨大机遇。作为定位全球的企业,我们也非常踊跃在和海外的客户以及海外的市场建立联系。

投资绿氢成本高,业主压力大

我主要从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所处的环境谈一谈,主要是两方面:第一点是在氢能产业生态里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我们的客户,投资绿氢的业主,真正改变世界的其实是这些业主,他们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在中国大多数是央企集团,在全球是跨国能源企业,大家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通常一个绿氢项目,可能几十亿甚至几百亿投资,有很高的试错成本。因此对客户来说有很多困难,对于项目如何从技术上到经济性上运转起来,其实都是在探索,但是他们很勇敢的做出了尝试。

所以对于我们以及其他产业链上的兄弟企业来说,更多的是想尽办法去帮助他,把这个事情做成,因为归根结底,只有他们的模式运转起来,得到了验证,才为我们提供技术和产品试验的场景,更为行业指引发展方向。

很有可能一个大型的项目的做法,它探索出了一条路,就定义了短期内行业的走向。业主单位可能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希望大众能多给他们一些支持和包容,因为项目做起来真的是很有价值与挑战。

另外一点就是行业生态伙伴。一类是供应链伙伴,上游的仪表仪器、关键材料的供应商,以及横向合作伙伴,比如同一个项目里背靠背一起合作的生态伙伴,大家一起把行业做大。所以我们也是竭尽自己所能,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成长,一起把事情做好。

目前行业还远没有走到过剩或者内卷式竞争的阶段,不论对于我们还是友商,我们渴求开放合作,一起把行业建设好。无论是实打实的项目建设,还是行业标准以及各类研究平台,我们都乐于出一份力。

集中式应用氢能后,有望打开民用需求场景

从商业落地的可行性来讲,肯定是先是集中式,再走向分布式。氢相较于电来说,当作能源来看的话,更适合于大规模和长周期的存储,所以它天然对于电是一个大型化的补充。大规模风光电站制氢本质上是生产能源的动作。

再往远了想,假如氢价足够便宜,工业场景逐渐打开,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燃料电池车以及各种交通载具,比如船舶、无人机飞机都是分布式应用的场景。交通载区的能源转换装置不仅是燃料电池,也包括像氢内燃机,及小型燃气轮机。

其实从交通领域来说,已经是一个C端的终端应用,有没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像光伏板一样呢?

或许在全球其他地区市场,部分场景能够率先打开。比如在日本,已经有家用的氢能发电场景存在。氢能发电可以构建热电联供系统。如果氢能可以实现规模化网络,并且有可用的经济性的氢,终端的需求场景有实践空间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海德氢能姚昌晟:绿氢在望,伙伴强则生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