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汪集暘:地热能智慧应用未来如何发展

9月26日上午,作为2021中关村论坛重要活动之一的“智慧+能源”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论坛以“智慧能源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以视频报告的形式讲述了“地热能智慧应用”。他表示,地热能在清洁供暖、大气污染治理,碳达峰碳中和中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汪集暘院士受邀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图为视频报告现场

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在中东部地区。我国总人口14亿,是世界人口大国。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接近14亿平方米,相对于中国人均使用地热面积1平方米。

我国能源的消耗占比在建筑行业中大概占到28%。汪集暘介绍,“十三五”时期,据住建部统计,假如把“十三五”期间新增加的建筑5%和既有建筑的50%进行改造,用地热来供暖,产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

地热是地球的本土能源,清洁、高效、无碳,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中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经过长期实践已证明,地热能在冬季清洁供暖、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近期,汪集暘院士团队向中办、国办提交了一份关于长三角地区开发地热能源,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建议,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汪集暘表示,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地热+”,地热能要跟其他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比如水电、太阳能、风能等联合起来加以开发利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地热资源较少的地方,可以把太阳能、水蓄能、风能等加上;反过来地热能同样也可以被加进去,比如有的地方是以水能为主,可以水能加地热,有的地方以太阳能为主,可以做到太阳能加地热。

“一个是地热+其他能源,一个是其他能源+地热,这都可以,也就是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汪集暘将“地热+”的内涵概括为八个字:天地合一,动静结合。即做到“天”(太阳能)“地”(地热能)合一、“动”(风能)“静”(地热能)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上世纪70年代,李四光教授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他曾说,“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有源源不绝的热流。”汪集暘认为,现在来看地球不单是一个庞大的热库,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储热库。他进一步说,地热能不单是作为一种新能源把它开发出来加以利用,同时也可以把地下热储存起来,在储能方面也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汪集暘在视频报告中分享了“地球充电/热宝”的理念,即是以地球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是地热开发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在我国西北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严重,他表示可以将这些废弃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加以充分利用。

2021中关村论坛于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年度主题,共设置6大板块,举办25场平行论坛。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经过多年发展,论坛已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汪集暘:地热能智慧应用未来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