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建设省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印发《关于促进全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21年建成投运两个海上风电试点项目,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今年以来,山东集中发力海上风电建设,加速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关注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青岛航标处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青岛航标处积极服务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在扩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空间方面下功夫,全力做好航海保障服务,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立志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支撑,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当好先行。”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处长刘纪刚说。
提前介入提供专业建议
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是山东省首批七个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之一,总投资约110亿元。青岛航标处一直都在关注山东海上项目规划的推进,在海上风电项目论证研究时,他们提前介入,主动提供技术方面咨询服务,为业主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是山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青岛航标处也是第一次为海上风电项目布设航标。为服务好地方发展,护航清洁能源发展,青岛航标处多方咨询、反复论证,花费9个月时间,不仅帮助完成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期与运营期航标配布方案编制,还将航标布设、维护的成本降到最低,为海上风电建设提供了安全且经济的航标护航方案。
3月12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期航标配布方案》专家评审会召开,有了青岛航标处前期的专业建议,该方案顺利通过评审,没有出现因方案编制不合理进而影响施工的情况。
“这个项目全处很重视,方案通过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也很自豪!”青岛航标处航标导航科科长董吉友告诉记者,航标布配方案要是没有通过评审,要再进行讨论、修改、验证、再次评审等工作,会以月为单位,拖延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时间,将对风电建造成本以及试点建设进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积极施工保障现场安全
端午节前夕,青岛航标处“海巡1501”轮船长刘雪峰带着同事一起,顶着海雾,由青岛向海阳驶去,他们的目的地是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所在水域,在那里,他们需要抓住难得的好天气,尽快完成风电场施工区域的航标布设。
“风电项目离岸距离30多公里远,天气情况比较难预测,我们等了好久才等到连着这几天好天气。”刘雪峰介绍。
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所属海域为威海—青岛东近海农渔业区,随着港区经济的进一步建设,港口工程建设、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涉水工程众多,海上风电的施工水域与施工船舶对通航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船会在施工水域附近锚泊,锚缆很长,来往船舶如果挂到锚缆上,螺旋桨可能就废掉了,严重的话,甚至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碰撞。”刘雪峰解释,在风电项目水域布设航标,就相当于陆地上施工时拉起的警戒线,通过布航标的方式,圈出一块地方,标识出施工区域,船舶就知道不能进,避免事故的发生。
那几天,刘雪峰带着“海巡1501”轮船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克服通航环境复杂、作业海域情况不熟、风大浪急等困难,圆满完成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14座灯浮标和4座实体AIS航标的设置工作,保障了国家电投风电项目的施工建设。
深入思考谋划长远布局
蓝色的海面上,一座座雪白的风电桩高耸屹立,不远处的施工船舶,热火朝天、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作业,经过施工水域的船舶在航标设备的指引下,避开施工水域……现阶段,国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项目和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项目建设现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我们每个月都会对布设的航标进行巡检,保证航标正常工作。”青岛航标处运行保障科科长刘世江介绍,目前,青岛航标处已制定海上风电航海保障的技术服务标准,风电项目建成后,计划在重点位置风机上设置一个警示灯桩,并在风电场升压站和重要外围控制点风机上加设实体AIS航标,为来往船舶提供导助航服务和警示,同时把青岛航标处海上航标巡检与海上风电的巡检相结合,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目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内外重点推进项目。山东作为煤炭消费占比高、煤电装机占比高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海上风电项目对于山东新旧动能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等都具有重要影响,青岛航标处作为北方海区海上航海保障的重要力量,正在深入思考,适当超前制定海上风电服务保障相关措施,谋划长远布局。
“山东已经按下海上风电建设‘快进键’。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把握好站位、本领、担当三个关键词,坚持航海保障先行,除了加强自身技术方面的改革创新,我们计划把有意向开展风电项目的施工企业召集在一起,做好提前规划、专题研讨,努力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取得新成效。”刘纪刚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