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能源互联网未来10年的规划要先重点推行试点示范项目。业内普遍关注如何让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真正落地?事实上,不少人已经“嗅”到在能源互联网推进过程中微电网、区域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先机。那么,对于这些长期从事微电网、区域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实践者而言,能源互联网应如何推进?本报近日专访了上海普天中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锦成。
可从园区开始启动试点
记者:能源互联网发展会催生哪些业务模式?
杨锦成:能源互联网有三种理念:其一是国家电网的大一统理念,即全球能源互联网,其以特高压为骨干,通过可再生能源远距离输送建立坚强智能电网的模式,这符合国家电网自身利益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其二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在其原有新能源业务基础上实现信息化;其三是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方式,比如发电厂和电网公司,或地方能源企业,或园区企业,基于售电业务模式引入其他业务,通过信息集成耦合、智能控制最终形成多能互补的区域型能源互联网,这也是更多企业关注的。
记者:就现有条件而言,您认为伴随《指导意见》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哪类项目将最先获得发展先机?
杨锦成:园区型能源互联网由于其体量适度、环境改善需求强烈、企业控制能源成本需求迫切等因素推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试点落地的主要形式。
在园区层面,满足用户的冷热电负荷需求很关键。如果电负荷、热负荷比较稳定,且环境约束下需要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分布式能源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当然,也要取决于政策和价格支撑等问题。
其次,园区还有低成本运营的内在需求,也会有边界条件的约束,如环境条件、安全成本等,要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优化系统的能源资源配置,激活电厂、储能等能源资产的能量。
分布式能源业务在两个阶段会有发展空间。其一是前期,它属于技术层面的试探,但是局限性较大,这个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其二是现阶段,在燃气价格下行和电改等政策环境成熟的情况下,在售电业务基础上组建综合能源服务的业务构架,通过多能互补、运营优化和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精细化管理。伴随边界条件更为开放、设备和投资成本下降到可控程度,以及用户的节能环保意识加强和企业的强制性约束指标的落实,分布式能源业务作为区域型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国家推广能源互联网还在于要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统筹平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在整个业务链中,各方都要有融合和转变。在园区推广能源互联网试点是有潜在价值的,现在看来也有一些基础的盈利模式,如可在能源服务方面降低成本;提供一些增值业务,如给用户做能耗平台、节能改造及能源托管业务等。一个园区试点成功可以在其他园区复制。
需提升地方政府积极性
记者:国家目前也在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您认为智慧城市与能源互联网发展结合时的空间在哪里?
杨锦成:从分布式能源、到智慧能源,再到智慧城市会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分布式能源最初作为节能业务的一个技术分支,在其发展初期倾向于单项技术,界面简单、效益清晰又可把握;之后因利润率下降,通过系统化理念将各单项节能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形成具有较大合同额和技术整合能力要求的提供系统节能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式;后续结合EMC、PPP等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整合新能源技术及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就成为智慧能源的雏形;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演变成为智慧城市中的重要板块——智慧能源。
智慧城市及能源互联网是一脉相承的。实践成效,一取决于政策;二取决于盈利模式是否清晰;三取决于政府相关方在其中是否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就能源而言,有利面为能源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具有价值,可以交易;不利面为地方政府会认为能源互联网处理的是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除采暖这类直接影响民生的项目,通常不会直接参与。
同时,能源互联网系统属于基础设施,在技术、政策和实施条件等环节涉及到的相关方面特别多,所以建设周期较长,制约因素也较多,这样致使整个系统在基础能源工艺之上的增效部分投入产出比不显著。在中央有政策、环境及能耗方面的硬性指标和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可能更有积极性。
记者:请问您如何评价智慧城市到目前的进展?
杨锦成:智慧城市有几个特点,第一,不同地方对其解读不同,不同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诉求,也有可能需要带动相关产业的诉求;第二,不同技术提供方的侧重点不同,就像是能源互联网一样,智慧城市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但目前看来,智慧城市整体的商业模式不是特别清晰,还处于技术整合和业务探索阶段。
不要一味指望补贴
记者:如此看来,推进能源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时机还不到?
杨锦成:每个智慧城市的侧重点都不一样,要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而智慧能源发展首先应选能耗较高的地区,更好地体现出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之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再根据实施条件推广。
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能源互联网,国家的目标之一是互联,不要隔离;其次是高效、友好,体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再次是要环保、安全可靠。在过程中,地方在财政支持、技术支撑能力方面都要量力而行。无论智慧城市还是智慧能源,都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共性需求,但目前大数据与价值的映射关系还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加快,就无法真正实现智慧的价值。
希望可以用社会化模式运作推动能源互联网,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政府政策。我觉得补贴不应该作为主要推动力,而应该是出于项目本身的需求。试点阶段的补贴,更多是建立一种补偿机制,平衡实施方在完善技术集成和业务模式探索时付出的额外成本;推广阶段的补贴,更多应该是在相关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为其社会效益进行补偿。长远来看,还是要通过项目自身的高效和友好等增值特性,使得项目自身更具有经济性。能源互联网行业要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经营理念在其中,要在规划、建设和运维全过程中,保证项目质量和服务质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