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辽宁:打造国内首家氢能战略储备中心

1月14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内容显示,在氢能领域,支持煤制氢、化工尾气制氢、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等多种途径制氢。支持低成本制氢、储氢、运氢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首家氢能战略储备中心。谋划建设氢能码头氢能贸易中心。

原文如下: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自然资源本底。
  生态系统多样。辽宁省山地、平原相间分布,大体呈现陆地向海洋过渡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涵盖森林、水域、草地、湿地、海洋、荒漠等多种类型,服务功能相对完善。林地集中分布于辽东地区,该地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较为突出,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中部辽河干流、辽河三角洲等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并涵盖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多种类型湿地;草地多集中于辽西北地区,具有农区向牧区过渡的典型代表性;西部丘陵地区发挥着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功能。
  自然资源丰富。辽宁省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海洋等自然要素分布面积较广。目前,辽宁省林地总面积713.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8%,森林蓄积量3.41亿立方米;分布有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原类和低平地草甸类等草原类型,现有确权草原102.7万公顷,草地综合植被盖度66.05%;湿地总面积139.5万公顷,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9.4%,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6处;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条,主要包括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鸭绿江等;辽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海岸线长达2110公里,拥有“黄渤两海两千岸、六百海岛半百湾”等岸线和自然景观资源。
  辽宁地处长白、华北、蒙古三大植物区系及东北、华北、蒙新三大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植被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较多。辽宁省共有野生动物570余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以及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1种、东北红豆杉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辽宁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通道,是世界鸟类迁徙、繁殖的关键区域。另外,辽宁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中纬度西风带气候,其光照、降水、风能和冰雪等资源较为丰富。
  二、经济环境基础。
  工业生态化转型潜力大。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明显,冶金矿山、输变电、石化通用、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全省装备制造、石化、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73.2%。工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和淘汰钢铁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3857万吨、水泥产能86万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生态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先后出台《辽宁省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辽宁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案》等引导工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农业生态化持续推进。“十三五”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与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共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品牌11个,绿色食品1026个,绿色食品企业542家。
  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初显。“十三五”期间,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407公顷,治理生产矿山3656公顷。修复海洋岸线64公里,滨海湿地6424公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完成造林77.07万公顷,治沙能力持续加强。大力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6.26万公顷。草原生态显著改善,完成草原生态修复7.4万公顷,落实禁牧草原33.37万公顷,完成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管护维修46万公顷。

第二节 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力图通过科技、产业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拉动经济增长。绿色贸易新格局正在孕育发展,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趋严峻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作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同时,我国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些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倒逼经济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辽宁自身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时明确要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辽宁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单纯依靠土地资源增量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迫切需要以绿色低碳为重点,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塑辽宁竞争新优势。

第三节 发展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大。产业结构依然偏资源型、偏重化型。冶金、石化、重型装备等行业迄今仍是辽宁工业主要构成部分,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产品附加值低,能耗较高,绿色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并且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目前辽宁在生态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综合性、长期性的基础研发与科技投入依然不够,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辽宁省森林覆盖率虽有所增加,但森林中幼龄林占54%,树种结构单一,且多为单层纯林。辽西和辽南低山丘陵以矮林、灌丛和草地为主,辽西低山丘陵区存在大面积临界裸地,生态系统质量较差;辽西北的沙丘地因开荒耕种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固定沙丘活化,土地沙化风险逐年加大。同时,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地表植被不断遭受扰动,导致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整体上看,辽宁省当前自身抗环境干扰能力较差,生态功能脆弱。

«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 0)window.location.href=’https://h2.in-en.com/html/h2-2410600-{mycms_page}.shtml’.replace(/\{mycms_page\}/, Dd(‘mycms_pageno’).value);”/>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辽宁:打造国内首家氢能战略储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