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了“2001—2005年北京市和谐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1至2005年北京市和谐社会总指数年均增长3.1%,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北京是一个和谐社会。而根据调查报告的数据,郊区市民幸福感很高。
这几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三农”
工作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在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途径和长效机制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农民的生活也因此越过越好。
新农村建设亮点多
通州区氵郭县镇草厂村从2003年7月开始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487个。在大棚外,还建有沼气池、生物质能煤炉等清洁能源设施。2005年,草厂村单棚纯收入达到了1.3万元以上,全村种植蔬菜人均纯收入达到5610元。
延庆县东桑园村通过全面推广应用新能源,仅仅依靠新能源民俗旅游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324元。同时,使用太阳能灯后,每家每年节电1277.5度,节省电费1347元。
在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北京郊区的广大农民摸索出很多好经验,可再生能源应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亮点。也正是在深入调研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适时在郊区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村资源循环起来,以此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升生活质量。
由于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夜间照明条件、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和户内户外环境卫生条件等,促进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大量减少了农民用电、用煤、用水的费用支出,“三项工程”的开展受到了北京各郊县农民的极大欢迎。
整合科教资源见成效
除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北京市为了解决以往“三农”工作中常常见财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各部门还通过机制创新,整合科技教育等资源,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
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北京市农委、科委等部门整合52个科技单位,聘请150多名科技人员为专家,组织近4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145个乡镇、4000个科技示范户,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3.5万人次。
北京市卫生部门安排了市区多所知名医院与郊区医院对接,实现设备、人才共享,并且出台了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副高级职称前要累计在农村基层工作一年的政策,使城市的优质卫生资源向农村配置。同时,北京市加大了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力度,2005年9月底前就已经对乡镇卫生院长完成了473人次强化培训任务,同时还培训了965名农村卫生业务骨干。北京市卫生局在完成覆盖山区1486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计划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全科医生。
为了推进郊县的教育发展,北京市教委实施城乡“手拉手”活动,组织了103所城市学校与103所农村学校对口帮扶;2005年7月5日全面启动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一部分农民转入城市就业和生活,就要求必须全面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做好转移就业服务工作。2005年,北京市政府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55件重要实事”之一,建立了由市农委牵头,市科委、市教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各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到2005年9月底,建立市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71个,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54个,共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3.4万人次,使6.5万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
部门联动创新机制
官地村,坐落在怀柔区的雁栖镇深山坳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整个村子不足50户人家。2005年,官地村被列为北京市13个旧村改造试点之一。这个小小山村的改造,引来了市农委、发改委、交通委、绿化办、水务局等九个部门参与,郊区的发展不再只是农委的责任。如今的官地村,清一色的灰砖小楼,与山水浑然一体,自成景观。改造后小村旅游接待能力提高了一倍,农民收入平均翻了一番。
不仅仅是官地村,北京市从2005年开始的旧村改造试点工作,都是经过9个部门共同研究、协商,联合出台政策,把原来分散使用的资金集中安排。在全面推进“三农”工作中,北京市各部门进一步转变了“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把支持“三农”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城乡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市级各职能部门把工作范围和重点向农村延伸,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为保护生态,开发土地资源,促进山区建设,北京市有关8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为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北京市农委、科委、林业局等部门形成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了52个科技单位资源,此外还搭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民转移培训、农村非公经济发展及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平台。
这种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整合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让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而北京的目标是,到2008年,力争有70%的郊区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0%的乡镇成为环境优美乡镇,15%的村成为生态文明村,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郊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