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人造太阳”有望实现人类清洁能源用之不竭的梦想

记者18日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办的“ITER计划与核聚变科普展”中了解到,“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预计30年之后,聚变实验堆有望为人类生活服务,实现聚变能源的商业应用。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简称ITER计划)将建造一个托卡马克型聚变实验堆,通过这个类似太阳工作原理的装置进行核聚变反应,将使从1升海水提取出的氘释放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人类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梦想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ITER计划”是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7方33个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参与者将共享ITER项目中的知识产权。2006年11月,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正式签署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拉开了该计划的序幕。2008年10月,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成立标志着“ITER计划”在中国工作的全面展开。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房同珍副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ITER计划”共分为建造,运行和退役三个阶段,预计总投入100亿欧元,目前正处于工程建造的第一阶段,大约持续10年。在建造阶段,东道方欧盟承担总费用的45。46%,其他六方各承担9。09%,目前,中方承担着总工程100多个采购任务中的12个。预计2019年将第一次实现等离子体放电,为实现聚变反应打下基础。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16日在苏州召开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计划)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组织)第六届理事会会议上指出,ITER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计划之一,参与者7方33个国家占据了全球60%的人口和80%的GDP。参加ITER计划彰显了中国对全球重大发展问题负责任的态度和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的决心。

  ITER组织副总干事王绍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150年,化石能源有可能消失,人类要生存下去要寻找充分的可替代能源,“ITER计划”的聚变实验堆将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聚变反应采取的基本物质是海水,污染要比目前的裂变核电站小的多,是一种更清洁,更有效的能源。发电将是未来核聚变最主要的一个用途。

  据了解,此次“ITER计划与核聚变科普展”是全球首次以聚变反应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展览中按照与实物1:20的比例建造的核聚变“ITER托卡马克装置”模型也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此次展览于6月16-25日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将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和图文展板等形式,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向公众宣传“ITER计划”和核聚变能源的发展历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人造太阳”有望实现人类清洁能源用之不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