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型节能技术如何牵手钢铁工业

新型节能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换和利用的全过程实行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主要包括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的技术、材料和相关产品;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材料和相关产品;高效节能技术、材料和相关产品。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钢铁工业息息相关。无论是相关产业,还是钢铁企业自身,都面临着新的选择和体验,同时也孕育着无数个机会。



建筑节能—— 关闭一道门 打开数扇窗



谈到国内对建筑钢材的需求,市场分析人士总要从国内又要盖多少房中寻找亮点。从我国建筑业用钢现状上看,建筑用钢的主要用户的确是集中在民用房施工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和工业厂房。民用房地产施工合金钢管单位是建筑用钢的最大用户,其用钢量约占建筑钢材总消费量的6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一般为企业和各地政府,其用钢量占总消费量的20%,工业厂房也是建筑用钢重要消费客户,其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15%左右。



而建设部官员却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住博会上指出,中国要发展节能省地住宅,引导住宅建设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到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节能50%,部分地区率先要达到65%,城乡新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在现有情况下须减少20%,节水率提高20%以上,新建建设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比例比现在要下降10%。



他对国内住宅建筑的高耗能进行了批评,认为国内建筑用钢还有10-25%的节约空间,以低限10%,今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每年1.6亿平方米,农村及其他个人住宅建设每年在6.0亿平方米,宾馆、饭店、写字楼、商店及合金钢管其他公用建设等每年约2亿平方米,工业厂房及其他建筑约6亿平方米来计算,建筑用钢消耗每年应减少858万吨。这一数额相当于目前建筑用钢总量的13%左右,对于技术水平不高的国内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位官员所指的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主要是落后的住宅建设方式造成的,而具有传统建材不可替代优越性的钢结构并不在此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世俊称,中国一半以上的钢材用于建筑行业,去年用于建筑的钢材总量达到1.7亿吨,但绝大部分用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内,用于钢结构住宅的只有1000多万吨。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钢铁消费量、生产量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并不是生产越多越好、消费量越大越好,而是必须高度注意节约。不能以钢产量翻两番来支撑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同时,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和有效管理,在矿山资源开采、钢厂生产过程、钢铁材料质量和钢铁材料使用、废弃回收、再利用等过程中注意节约。我国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加速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装备、落后产品的步伐。节约使用钢铁材料,不仅需要在钢厂生产过程中实现,而且必须与下游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相结合。



相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推广相当于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减少了高能耗、低品质钢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蕴育了新空间。这就相当于,关闭一道门,打开数扇窗。仅就钢结构建筑而言,就多方面有待改进:不能片面地理解钢结构住宅就是钢结构,忽视了住宅建筑功能,解决不了与钢结构配套的、满足住宅功能的、具有安全性、耐久性和实用性的维护结构和技术,其结果还是搞不下去。如何经济合理的、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钢结构体系;创立与钢结构体系相配套的产品及技术体系,如内外墙板产品系列、楼板系列及防火材料和防火技术措施体系;由于钢结构产品最适用于规模生产,但是由于其技术产品的转化又依赖于住宅产业化的程度,所以钢结构技术与标准将伴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而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价值。对于参与钢结构建筑的钢铁企业来说,生产竞争最终将升格为技术和标准竞争。



绿色技术创收益—— 因“一天开回一辆桑塔纳”扬名



高炉炼铁时居然能发出大量的电来!这在外行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事,但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却利用手中绝对“秘密武器”,帮助一个又一个的钢铁企业上演了这一幕。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TRT。



  TRT———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装置,这是一个国际公认的钢铁企业重大能量回收装置。钢铁高炉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附属品———煤气,不仅温度高,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压力。在过去,对于这一能源的利用是比较低效的,大多数企业会将压力降低后,然后将煤气加入罐中。煤气罐走进了千家万户,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浪费,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压力能,却在降压中悄悄流失了。而如果安装了TRT,这一装置就会将高炉炉顶煤气的余压和余热也一并回收和利用,将热能和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发电。除了制造能源外,采用这一方式发电,不需要添加新燃料,不需要燃烧煤,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硫向大气的排放,避免了对空气的污染。再加之煤气没有导入减压阀组,噪音也随之减少。



陕鼓有这样一组节能数据:如果按每台套设施回收电能4000万kwh、少排放二氧化碳700吨、少排放一氧化碳4.4吨计算,至2005年底,已经累计节电420000万kwh,向大气少排放二氧化碳73500吨,一氧化碳462吨。使用了这一设备的钢铁企业,也因为它能“发电”,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鞍钢对此就颇有感触,因为每天仅发电,就能拿回15万-16万元的收入。有人形象地说:“这相当于天天给我们鞍钢开回一辆桑塔纳。



为钢铁企业“一天开回一辆桑塔纳”的努力让陕鼓名扬海外,也吸引了大批海外取经者。以前国内制造企业多数是“走出去”,在设备购买方的厂房内将设备安装好后对其操作和维修人员进行培训。陕古产品现在已出口到了印度、巴西、巴基斯坦、苏丹等国,作为系统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用户提供技术培训是企业的责任。随着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操作和维修也越来越复杂,于是外方企业更喜欢派出他们的技术人员来“实地”学习,之后再回去培训他们的操作工人和维修人员。2002年底,陕鼓集团公司迎来了第一批外国“学员”,他们是来自苏丹一家公司的4名技术人员,学习内容是设备运行和维修。今年7月份,来自土耳其的7名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又来到陕鼓,接受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他们所在的公司今年购买了陕鼓生产的轴流压缩机。近日,陕鼓成功中标印度JSW公司4019立方米高炉能量回收发电设备(TRT)项目,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成套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出口的最大一台装置,明年,印度JSW将派技术人员到陕鼓集团公司接受技术培训。陕鼓最深切的体会是把国外的技术人员“请进来”进行技术培训,有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企业的实力,也有利于企业在国外市场打出品牌。



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先有思路后有出路



提起钢铁装备的自主创新,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院长、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所长谢东钢总是充满激情的。作为我国装备工业最早建立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之一、我国冶金重型机械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负责人,他没有提及院所改制6年来的不平凡业绩:研制的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创下“中国第一”的就有40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申报专利166项,已获授权专利94项。其中万吨油压双动铝挤压机成功投产,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挤压机总体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的宝钢协衡飞剪机、武钢RH多功能真空精炼技术、宝新不锈钢纵切机组和横切机组、宝钢钢水真空处理装置的工艺与装备技术开发和应用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记者知道正是拥有这样的经历,让谢东钢对这个话题感慨万千。



谢东钢说:创新的结果往往诞生于第一思维,而建设一个创新思维体系至关重要。20年前济钢出现了一位工人技术革新能手,后来成为一个起吊工具的发明家;宝钢现在也有一位工人发明家,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从这两位工人专家创新思维诞生和取得的成果过程可以看出,创新不仅是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的“专利”,而是整个企业要引导每一个员工在其岗位上竖立、培育一个创新思维习惯。如果这个企业全面引入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使每个人都有一种要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的精神和理念,都想把实用的发明专利作为一个工作目标,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生机勃勃、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希望的企业。但这项工作又是长期的、艰苦的,并不是靠表层的宣传口号或硬性指标能够完成的。而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员工搭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平台,解开个人创新作为的约束,释放自主创新的能量。企业同时还要宽容创新失败的过程及结果,建设一个健康的创新思维体系。



市场就是战场,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应当研究开发什么,并且时刻调整创新研发方向。谢东钢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存在竞争中生存的问题。而创新方向则是一个企业确定战略模式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国内钢铁企业而言,虽然我国已经是产钢大国,但由于集约化管理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附加值品种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少核心技术,如近年来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或产品质量达不到用户要求而必须进口的钢材数量为2000万吨左右,其中热轧商品薄板、冷轧商品薄板、不锈钢板带材、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6个钢材品种约占进口钢材的90%左右;此外热轧H型钢作为新型建筑材料,消费量将快速增长。因此在国内钢材总产量基本满足消费需求后,热轧商品薄板、冷轧商品薄板、不锈钢板带材、镀锌板、冷轧硅钢片、彩涂板、热轧H型钢7个钢材品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钢材品种。钢铁企业要缩短差距,一定要发掘自身特色,校准创新方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型节能技术如何牵手钢铁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