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沼气的基本知识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主要成份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25%—40%,此外还有少量的氢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氮和氨,低热值为21474干焦/米3。沼气可以燃烧,是一种方便清洁的气体燃料,沼气可以直接炊事和照明,也可以代替柴油,与柴油混烧开动柴油机或发电等。凡是有水和有机质的地方,几乎都有沼气发生,例如粪坑、阴沟、污泥塘、屠宰场、豆腐坊、酒厂等污水沟里冒出来的水泡,用肉眼都能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沼气。
沼气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煮饭、点灯。一个五、六口的农户,建造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加入人畜粪便、水,管理得当时,每天可产气1—1.5立方米,可以满足一天烧三顿饭菜,并可使一盏相当于60瓦亮度的沼气灯照明六小时,其热值率相当于4.5斤民用煤。另外,沼渣沼液还可以用于底肥、叶面喷肥等许多综合利用技术。
二、沼气的综合效益
发展农村沼气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能拉动农村需求,其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户投资1500—2000元兴建一个三位一体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沼气,用于做饭、照明、贮粮、保鲜、孵小鸡、发电等多项活动,并广泛利用沼液,沼渣养鱼、种稻、种果、种菜、浸种育苗、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防寒抗病,进行无公害栽培等。据抽样调查,沼气户同非沼气户相比较,沼气户粮食产量可提高14—28%,人均猪肉产量可提高36.6%到3.21倍。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每个沼气池每年可产沼肥10—12吨,每户每年可节约农药化肥开支300—350元,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可高出15—20%,劳动力人均纯收入可高出27—84.7%。
三是减少能源消耗。农村每建一个沼气池,每年相当于封山育林4亩。这对遏制乱砍滥伐林木,缓解农村用能紧张状况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沼气用户每年可减少油、电消耗16.5—48%,减少煤炭消耗60.4%—70.9%,减少薪柴、秸秆消耗80%左右,每户每年可节约生活用能费用400—500元。
四是提高生活质量。农村兴建沼气池与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相结合,既使农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炊事环境,又使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得到了无害化处理,减少了蚊蝇孳生场所。大大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五是拉动社会需求。建一个8—10立方米的三结合沼气池,需水泥2吨,钢材75公斤,砂石各4—5米3,需投工20个左右,整个建池费用1500—2000元之间。
三、我县沼气的发展情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襄汾县在县科委、科协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沼气。在西贾公社德西毛村,汾城公社南高一、北高一、西中黄;南辛店公社南辛店村建成池气池10余个。主要依托当时的大队和生产队,利用集体的猪粪、骡马粪生产沼气,技术员由县上集中培训后,各大队自行建设。建池用材料以胶泥为主。使用年限3—5年不等。由于技术、设施密闭性等因素,七十年代中期基本停用。沼气主要用来做饭。
2002年,大邓乡土地殿、朱家庄、西张、吉柴、大邓等村又开始建户用沼气池,全乡共建有50余个,其中土地殿21个,朱家庄13个;池型以8—10立方为主,主要采用砖混结构和玻璃钢沼气池,玻璃钢沼气池直接组装、速度快,坑挖好后1—2天可安装成。与此同时,古城镇东曹路村赵留茂,在自家院内建成一个40立方沼气池,利用自己猪场和鸡场的畜禽生产沼气。他家的养殖场内没有其它养殖场,难闻的臭味,他不仅自己建沼气池,而且还与陕西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在我县推广沼气,他有沼气池模具7—8套。
截止2005年底,全县沼气池拥有量1265个,全县各乡镇均有,其中大邓乡200个,新城镇8个,包括邓曲村4个,陈郭村4个;邓庄镇16个,包括户村7个,邓庄5个,上靳2个;南贾镇30个,襄陵镇30个。
四、全县农村沼气建设规划“十一五”的总体目标
利用五年时间,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面积达到2.5万户10万人口,平均每年发展沼气用户5000户,新增使用沼气人口2万人。
五、2006年上半年新建沼气池500个,各乡镇都有
新城镇38个,其中邓曲25个,官滩13个。
邓庄镇21个,户村5个,邓庄5个,燕村5个,孙家院3个。
永固乡20个,北众、官庄、南董、车回东各5个。
南辛店乡25个,其中崔村10个,小陈15个。
襄陵镇5个,其中四柱村2个,双凫3个。
景毛乡70个,主要在东南、北李、南小张。
南贾镇5个。
2006年3月初,县上成立了农村沼气建设指挥部,实行“一把手工程,县长亲自挂帅,任指挥长,县委、人大、县政府一名副职任副指挥长,涉及部门及机关单位一把手任成员。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局局长担任。县委书记陈玉士亲自到省、市汇报情况和发展沼规划。县上及襄政发(2006)14号下发了襄汾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实施意见,以襄办发[2006]4号、下发了襄汾县农村沼气工程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随后副县长廉振东带队,指挥机构5人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晋东南的泽州、阳城等地考察农村沼气建设的情况和政府实施沼气国债项目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由县政府牵头,农业局、畜牧中心等单位参与,经过充分论证,制订了我县在“十一五”期间沼气建设规划。申报了2006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培训了50名沼气技工。
县委、县政府为了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在景毛乡确立了“三村”涉及300余户,以种、养、沼、菜、“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建500头、1000头养殖厂3个,集中供气站3个,共投资170万元,帮助养殖户解决贷款70万元。
2006年新建户用小沼气池,县政府每户计划补贴200元。经县上验收,打气打压合格后补贴一部分,改圈、改厕、改厨达标验收合格后再补贴一部分,剩余不足部分由用户补齐,有条件的乡镇和村也可适当予以补贴。
各乡镇在建设沼气池时,要提倡发展以沼气为纽带,以日光棚为节能措施,“畜一沼一果”“畜一沼一菜”一体化模式。
鼓励各乡镇在沼气布局上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2006年9月,农业部批复,我县列为2006年度(第一批)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建设户用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一池三改”2500户。国家每户补贴800元。
2006年11月,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批复,我县7个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户用沼气池1475个,每户省里补贴1000元。
2006年3月、5月,我县有2批48人通过省级培训获得国家沼气初级技工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