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决定成立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任副组长。这次会议指出,要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要把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尽快落实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限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多渠道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
种种现实都表明,经济要发展,要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没商量,已是必由之路。
说到节能减排,就离不开调整产业结构,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当是治本之道。以2006年为例,我国GDP总量达到20.94万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能源达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5%;钢材消费3.88亿吨,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性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等方面。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则表现为各类产业普遍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同时产业技术结构也不够合理,而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又相对落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39.5%,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64%,也明显落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55%。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在经济增长的“量”的扩张方面总是快速增长,而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质”的提高方面,则没有大的飞跃和质的改变,这就是困扰发展的症结所在。
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只要同国外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一比就知道差距有多大,潜力有多深。按单位产值能耗比,据有关机构研究,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
按单位产品能耗比,2000年,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如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31.2%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
按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比,2000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至2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整体水平低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
按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据专家分析,我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约50%的节能潜力。
按能源效率比,我国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火电机组平均效率33.8%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至7个百分点。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说,我国能源低效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技术角度分析,我国每年的技术节能潜力为5.5亿吨标准煤,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为4亿吨标准煤。换句话说就是我国每年能源浪费量接近4亿吨标准煤。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这样经济增长就过于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如果不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中国经济虽然一个时期可以保持较快增长,但走不好,也走不远。
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要选择“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节能减排就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