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的办公室好像是一个矿石博物馆。这位常年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从事地质勘探的藏族人平时沉默寡言,然而当他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些看上去貌不惊人的矿石时,眼睛就会一下子亮起来。
今年54岁的多吉是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如果西藏的各种新能源能够得到充分地和综合地利用,既可以让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西藏的蓝天碧水,也能让更多的人用上便捷且清洁的能源。”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的多吉说。
出生在西藏加查县洛林沟一户偏远的农民家庭,8岁之前的多吉不知道电为何物,妈妈偶尔会在夜里点着油灯织氆氇,这是他总也舍不得睡去的光明时刻。至今,多吉还记得8岁那年到加查县上小学第一次看到电灯时的情景,这种震撼比后来留学繁华的意大利和美国时的感受更为强烈。
1974年,多吉走出了父辈们从未离开过的山村农舍,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来到被国务院命名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高原英雄钻井队”的西藏地热地质大队,从事地质勘察和科研工作。
为了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热知识,工作努力的他被地矿部门先后送往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地热方面的知识。
“多年在外的学习打开了我的视野,原来向‘天、地、风’都可以要能源。西藏的油气和煤炭资源非常有限,但大自然却慷慨地赋予了西藏最优质的可再生能源,这些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寻找和发掘。”多吉说。
学成归国后,多吉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迅速从一名普通的地质技术人员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地热专家,在西藏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专家开始对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的羊八井地热储量进行论证。面对大部分专家提出的羊八井不能打深井的观点,多吉力排众异,果断地提出羊八井不仅有可供开采的高温流体存在,而且储量极大,可以打深井。
由多吉主持的羊八井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羊八井高温深井已经成为中国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同时结束了中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始终伴随着烟熏火燎,人们用树木和晒干的牛粪来烧火。拣拾牛粪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砍伐树木也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目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已经开始用于藏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并且提升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多吉说。农牧民把从“天、地、风”要来的能源应用到照明、通讯、广播电视、烧水做饭、取暖等领域,烧牛粪的传统正逐步淡出历史。
作为一位知名学者、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常年坚持到野外考察,与山为伴、与雪为伍。为了多采集岩石样品,他不顾山高坡险,尽管衣服磨得破破烂烂,脸晒得像炭一样黑,他也没有退却。
与多吉共事多年的老地质工作者次仁达说:“多吉是个非常能吃苦的人,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在同事心目中,多吉是那种为了地质勘探可以放弃自己全部的人。
然而每当想到自己出生的那个偏远的小山沟的村民还没有用上电,多吉就感到一阵痛心。
在广袤的西藏,由于居民居住偏远且分散,电网难以覆盖。尽管国家投巨资通过修水电站、光伏电站等方式使73个县城所在地基本通电,乡(镇)多数通电,但目前仍有一大半行政村没有通电,西藏自治区280万人中有近90万人亟需解决用电问题。缺电成了制约这里农牧民摆脱贫困和走上现代生活之路的瓶颈。(记者颜园园)
“我希望通过新能源的开发,有一天,西藏广袤疆土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在卫星照片里都是亮光,所有的藏族人都能够享受新能源带来的现代文明。”多吉说。
“这次当选为十七大代表,我感觉责任更重大了,因为我的背后是一个民族,我要代表他们说话。”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