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难当的七月,对襄城县农民祝晓来说,却像金秋收获季节一样心旷神怡。就在7月初,巴基斯坦和新加坡的客商相继登门,与他签订了秸秆气化炉的供货合同。根据合同,今后3个月,祝晓每月要向两国出口800台套秸秆气化炉。
今年40岁的祝晓,是襄城县山头店乡祝冯村一位普通农民,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2002年前后,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秸秆被农民弃置不用甚至烧掉,不仅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有什么方法能将秸秆利用起来呢?平常就爱鼓捣各种装置的祝晓,受部分农民用炉子烧锯末的启发,决定做一种装置,将秸秆燃烧产生的烟气收集利用起来。
“手工打造的第一台气化炉,烟气只着了七八分钟。但就是这七八分钟,让我深受鼓舞。”祝晓回忆说,刚开始时,亲友们对他的研究很不理解,妻子甚至抱着孩子赌气回了娘家。但祝晓充满信心地坚持着。他找来几个焊工,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一步一步地将秸秆气化燃烧的时间提高到半小时、1小时……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祝晓的秸秆气化炉于2005年获得国家专利。2006年,祝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十大发明人物”称号。
祝晓说:“使用秸秆气化产生的燃气烧火做饭,像液化气一样清洁卫生,而且热效率更高。与液化气和燃煤相比,每户每年可以节约1000多元钱。”
2004年,祝晓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在县城郊区成立了华冠新能源科技公司,专心研究、推广农村新能源技术产品。现在,他的气化炉已形成两个品种十几个型号,每年向全国18个省市销售近3万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