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3点,兰溪市效灵洞乡,在一片青山的掩映下,几个高大的发电高炉冒着丝丝青烟。
此处是兰溪市热电有限公司所在地。这个之前名不经传的小厂,最近颇受关注的原因是正暗自酝酿用“能源草”发电。
身材不高但很壮实的柳建华,作为热电厂总经理、“能源草”概念的提出者,最近几天忙且低调着。
“压力太大了。”他说。
“能源草”名字叫巨菌草,热电厂在今年6月25日种下的17亩巨菌草,到10月份就可以收割了。随着外界关注度的升温,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有网友称其是又一个“水变油”项目,更有人直呼他是“周老虎”。
500万元让烧煤的锅炉开始“吃草”
柳建华并不是一开始就瞄准“能源草”的。
“形势所迫,‘穷则思变’。”他低沉地说。
早在2004年,煤炭价格一度每吨突破600元时,兰溪热电厂就开始尝试使用稻皮、木屑和燃煤混合发电,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两者混烧的比例最高不能超过3:7。所以,2005年,当煤价回落后,厂里又选择了用煤燃烧。
到去年3月份,煤炭价格再度回升至每吨600元时,柳建华坐不住了,根据判断,他认为这一次煤炭涨价来势汹汹,600元并不是顶部。
“即使使用70%的煤炭混烧,如果煤碳价格再上涨,我们还是无法承受;同时,电价成本也要上提。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让锅炉燃烧100%生物质,替代高价的煤炭,实现企业的转型。”柳建华说。
他口里的生物质,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包括植物、动物排泄物、垃圾等几大类。要实现100%以生物质为燃料,首先要对锅炉进行改造。
柳建华慕名来到哈工大,这所高校热能工程专业在国内很知名。他提出,热电厂愿意投入500万元的锅炉改造费用,改造失败的损失全部由厂方承担。
“当时,有关这方面的锅炉改造,我们是有理论研究的支持;但实际却从未运用过,是否可行完全没把握。”哈工大能源学院教授李瑞扬告诉记者。
把500万元押在一项完全未知的事情上,对经营状况不乐观的兰溪热电厂来说,可谓一场“豪赌”。
幸好这场“豪赌”拖的时间并不是太长。校企双方的合作出乎意料地顺利。从2007年5月开始接洽,到去年12月份,一台锅炉终于正式改造成功,原本只用煤炭燃烧的锅炉,终于可以“吃草”了。
如今,厂里四个高炉已经有两个在利用燃烧秸杆树枝发电了。
“经营企业这么多年,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问题我很明白。如果我们四台锅炉完全改造成功,一年20万吨生物质的需求量目前肯定没问题。但是,当使用生物质的项目被广泛应用的话,市场资源有限,供求矛盾肯定产生。”柳建华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会不会有一种植物,可以短期内迅速长成,能够替代煤炭当燃料?”
“能源草”是怎样炼成的
柳建华是个做事利落的人。比起“吃草的锅炉”,“能源草”的诞生过程更是惊人地迅速。
让生物质替代煤炭,成为锅炉新燃料,他花了6个月时间;紧接着,他又提出了“能源草”的概念,从设想到付诸行动,不到1个月时间。
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出来一种培养‘食用菌’‘药用菌’的‘菌草’,长得特别快。“能不能对这种菌草进行改造,成为我们需要的燃料?”
今年6月5日,柳建华赶赴福建农林大学,找到“菌草”发明者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两个人一拍即合。
6月16日,林占熺即刻赶赴兰溪考察当地的土地、气候等条件。两天后,两人正式签订合作协议。6月25日,柳建华开始在灵洞乡17亩的坡地上试种17亩巨菌草,为了随时观察巨菌草的生长情况,他还在热电厂行政办公楼前的花坛里也同时栽种了几株。
记者看到,花坛里的巨菌草高度已接近六七十公分。半截根部裸露在泥土外,从根部上发出茎叶如同甘蔗茎叶,也像没有成熟的玉米的茎叶。
“这才不过20多天,就这么大了。到10月份,我们试种的17亩巨菌草就可以收获了。”他说,一份化验结果初步表明,“能源草”的发热量、含水量等基本上都与他们正在使用的玉米秸秆接近,这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能源草”项目如果可行,能改变什么?
林占熺为此做了一个比较:每公斤标煤燃烧能产生7000大卡的能量,我们预计每公斤干燥的“能源草”产生的能量保守估计在3700大卡左右,如果这个项目成功的话,相当于1.8吨“能源草”能替代1吨标煤。
“如果10月份成功收割,‘能源草’作为燃料也没有问题,我认为这会是一场能源革命。相当于‘地上冒出来一个大煤矿’。”柳建华如此乐观估计。
他已经和福建方面的农业专家共同起草了详尽的种植推广“能源草”的可行性报告。其中提到,争取在2009年在兰溪以及周边县市,“能源草”的总种植面积达到25000亩,相当于消耗原煤13万吨。
会不会是又一个“水变油”
但令柳建华意外的是,“能源草”让他从默默无闻,一夜间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会不会是又一个‘水变油’项目?”、“简直就是‘周老虎’第二!”……各方质疑声不断。
“外界有质疑很正常,但是我们经过实验室测试过、模拟实验过,我认为确实是可行的。只是作为新技术,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解释,“能源草”和现在使用的生物质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它们能更高效率地利用太阳能从而实现快速生长。
但是巨菌草毕竟在国内是一个新生事物。一些专家表示,把植物作为可再生能源是一件大好事,应该提倡,但不可冒进,要一步一个脚印。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刘志强也觉得陌生:“开发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开发利用,也有开发成功的先例。我现在就在从事甜高粱转化成酒精项目的开发。”
因为关注新能源,刘也在关注兰溪热电厂和“能源草”的事。“再生能源的开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上能否行得通就很不好说了,任何一件新开发再生能源项目,都有详尽的可行性报告,但真正能达到理想中效果的却不是很多。所以,开发新能源不能盲目冒进,应该摸着石头过河,否则一旦失败,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甚至生态上的灾难。”
“如果是能在荒地荒山上生长倒是能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生长能力强的植物生长多年后也将土壤的养分耗竭,也就是说,就算能正常发电,多年后,巨菌草也需要施肥管理,没有一劳永逸的植物。”浙江大学农业资源环境权威专家杨肖娥这样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