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府谷县投入近亿元 多措并举推进节能减排

近年来,府谷县节能减排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县财政已投入近亿元,培育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实施提升工程 淘汰落后产能

府谷县对全县电石、铁合金、金属镁、煤矿、火电五个行业进行全面分批限期整改,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企业,实行停产整改,所有高耗能、重污染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实现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并按照“总体控制、总量削减、突出重点、指标细化”的原则,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重点排污单位。在结构减排方面,完成了115户兰炭企业的关停工作,去年关停的57户兰炭企业,今年可削减二氧化硫11651吨;在工程减排方面,重点对电力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县政府分别与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等6户综合利用电厂签订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书》,目前6户电厂全部建成了喷钙固硫设施,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到9月底可削减二氧化硫8713.5吨。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和榆林天龙镁业公司通过延长产业链,上游产品作为下游原料,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发面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其它企业也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工业企业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走出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环保和经济双赢新路。

实施精品工程 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府谷县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了集中供气工程和集中供热工程。截至目前,天然气安装用户12000余户,天然气总用量达759078立方米,减少用煤约45000吨,2007年共消减二氧化硫9200吨,完成了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总投资为9994万元,包括换热总站、供热主干管铺设、二级管网铺设及6个小区换热站,该工程计划11月15日正式运营,预计供热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供热工程也是一项节能环保工程,工程的建设将改变该县以燃煤锅炉、土暖锅炉等陈旧、耗能高、污染大的单独采暖方式。集中供气和供热极大地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了该县环境质量,促进了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同时,府谷县启动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03亿元,总占地面积45亩,是该县排水工程的一个分项工程,设计能力近期为日处理污水1.5万吨,远期为日处理污水3.5万吨,目前已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招标工作,管网工程计划9月底开工,预计明年8月份竣工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厂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150吨,今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完成坝体工程和部分防渗工程。目前垃圾处理厂选址、征地工作已完成,计划8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7月底竣工投入使用。这两项工程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大气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此外,府谷县还全面启动了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县城空气质量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自2010年6月5日起城区禁烧烟煤,到2011年,县城空气质量平均值天数实现256天以上,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

实施能源工程 优化供给结构

“做饭烟熏火燎,烘坑臭气冲天,污水到处横流,房屋苍蝇乱飞” ,这是昔日农村生活挥之不去的“烦恼”,可是,记者在碛塄乡郝家角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贾淑荣的院子里干净整洁,花果菜蔬争相斗艳,房前屋后看不到脏乱差。沼气改善了生活。谈到沼气给村子带来的好处时,村民贾淑荣高兴地说:“我现在烧水做饭、点灯照明,用的全是沼气。和过去相比省时、省力、省炭、省电,又没灰尘”。这是府谷县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的缩影,为了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府谷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沼气入户工程,在农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沼气能源,利用农作物秸秆及人畜粪便经过特殊工艺产生沼气生火取暖,发展清洁能源。县上拿出专项资金为各乡镇配备沼气设备,培训沼气生产工人,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补贴水泥、砖等工料鼓励农民建沼气池。为了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相关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补一点、县上配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方式,优先安排“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同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县农业局给每乡镇派驻技术人员监督指导,推广“一池三改”旋流布料自动循环沼气技术。现在已有138 个村4400多户用上了沼气。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产肥10吨、增收节支约 2000元。此外,记者在各乡镇采访时,发现有不少农村还用上了太阳能灶,这些新能源的利用,既净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府谷县投入近亿元 多措并举推进节能减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