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砀山县关帝庙镇徐庙村,笔者发现村容整洁、空气清新,不见一点炊烟,昔日农家小院“柴草满院、烟火四起”的现象不见了。这是该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延伸农业循环经济链,建立生态农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自2004年以来,该县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为纽带,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建设、文明建设、和谐建设的大事来抓,将改圈、改厕、改厨“三改”相结合,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确立“点线结合、面上辐射、梯次推进”,构筑“生态农业长廊”的发展目标。在沼气池建设中,该县采取上级出一点、农户拿一点、县里补一点的方式解决建设经费问题,并指派专职技术人员蹲村驻户做好沼气池建设的指导等工作。2005年以来,这个县相继实施了“猪、沼、果”项目和沼气国债项目,先后在官庄、赵屯、曹庄、葛集、李庄、关帝庙等镇建沼气池4500多个,为全县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实现了草绿—畜旺—肥多—果优的良性循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砀山县农村能源办负责同志介绍,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1500元左右。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每户可节省燃料和电费近35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支出为150元,养禽增收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口沼气池带来的直接效益在750元左右。目前,该县80%的镇都在努力推广沼气,已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