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一路走好

能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均需以能源消费为条件。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更是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传统能源消费也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煤炭消费位居世界第一,石油消费也已跃居世界第二。在当前国际市场常规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展新能源,寻求能源生产消费多元化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尚不理想,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系列问题和障碍,需要克服。

  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通过剖析当前经济危机、气候危机、能源危机下的全球局势,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寻找方向。

  据了解,目前我国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已超2亿吨标准煤,氢气年产量已近90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氢气生产国。2004年至2007年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加437%,而中国更是猛增了7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风力发电在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安排的风电设备研发项目,为提高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3万千瓦,2007年装机容量更达240万千瓦,2008年仍然保持着同样强劲的增长。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逾1500万千瓦。我国已经掌握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初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走在世界前列的氢能源开发

  在近年备战绿色奥运的过程中,我国浙江科学家的一项新技术,让氢燃料电池大巴车的加氢时间从几年前的一天一夜缩短到15分钟。这项技术的突破,让汽车充气过程像加油一样简单快速。

  一直以来,氢能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案之一。

  氢能的制取来源广泛,除了可以通过化石能源获得外,也可由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核能转化获得。制氢技术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到如今已经发展为包括化学、生物、电解、光解和化学热处理等多渠道获得的技术。由于各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每种技术有其独特的发展机遇、经济利益和挑战。原料可用性、技术成熟度、市场应用和需求、政策和成本问题都会影响各种制氢技术的选择和发展。其中,燃料电池是氢理想的转化装置,更是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

  “十五”以来,我国对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给予了稳定的支持。国家“863”计划设立了氢能技术和系统技术开发课题,“973”计划设立了氢能基础研究项目。“十一五”科技部又分别在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氢能主题和现代交通技术领域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中,安排了一批氢能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课题,在氢能及基础设施技术、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电站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和氢发动机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应用中取得了实质进展。中国在氢能开发技术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2008北京奥运会上,近500辆“零排放”的各类电动汽车成为“科技奥运”的一大亮点。支撑这一亮点的氢能源技术,解决了常温高压下储存材料不致遭受粉碎性破坏的安全难题、安全状态的远程监测问题、材料不同部位的受力连接难题,使储氢罐能够做得更高、更大、更长,为更多的氢燃料车提供更长久的充气服务。

  展示太阳能技术应用实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国家将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沙漠电站,到2020年底沙漠光伏电站装机要累计达到20万千瓦。

  事实上,太阳能发电已经在中国的能源变革中担当起了主要的角色。2006年,太阳能热发电进入国家可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视野,国家863计划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列入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点支持项目,计划在2010年12月完成1000千瓦北京八达岭太阳能塔式电站建设。

  早在2005年就率队在中国建成第一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耀明认为,太阳能热电有望实现大功率发电可能,是替代常规能源最经济的革命性新能源。

  据北京市太阳能产业联盟理事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陈怀伟介绍,我国在光热领域已有很多突破,清华阳光和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和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均代表当前国际前沿技术,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在材料及设备监测、装备生产等光伏领域,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安泰科技等单位在全国独占鳌头。

  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一位欧洲PE投资人认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公司,包括境外上市的一些知名企业,之前主要以出口导向为主,而随着节能等理念的推广以及中国政府政策的引导,新能源在中国本土的需求将会逐渐加大,未来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但要使其应用普及,成本降低是最为直接的手段,商业史上的成功,无一不证明这一点。”这位投资人分析认为,从成本角度而言,水能和风能是最为廉价,也是中国资源中最丰富的,但从技术上而言,太阳能和风能可应用的空间较广。

  近十年来,风力发电能取得大规模的进展,根本原因就在于风机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发电成本迅速降低。但就我国而言,风力发电的核心部件,如当前流行的兆瓦级风电机组还依赖进口,这使得风力发电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也在根本上阻碍了风能发电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生物质直燃发电的锅炉、太阳能光电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设备和材料我国也基本依赖进口。现在,最具潜力的太阳能发电成本依然很高,光伏发电的成本约是火电的10倍。

  如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新能源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专家指出,中央政府要敦促各级政府做出表率,切实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抓好落实,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强制收购、绿色配额、价格分摊等强制性法律手段,财政补贴、降低税率、低息贷款、扩大信贷、加速折旧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在此加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是重头戏。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鼓励并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联合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研发形式,从根本上改变重大技术装备和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鼓励产、学、研联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是推进新能源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继承奥运财富,巩固奥运成果的优选捷径。

  发展新能源需跨越体制障碍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被视为新能源。从理论上讲,新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新能源要想大规模走上历史舞台尚需时日。造成该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尚不具备能够为新能源需求创造条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内外皆如此。

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美国对新能源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领新能源发展的世界潮流。但美国政府对待新能源的态度其实非常暧昧,对新燃料开发采取了不积极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石油公司对美国政府的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发展新能源的前提是石油公司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有一份调查报告称在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将整个城市加油站全部转变为加氢站的想法之后,相关机构曾对这方面的投入进行过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按照每2英里距离建一个加氢站的标准进行,要将美国10个重点大城市完全覆盖需要巨额投资。由于新燃料的开发需要石油公司付出大量资金,而付出在短期内又难以得到理想回报,石油公司态度不积极也就不难理解。

  国内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曾公开报道深圳某小区住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遭小区物业公司限制的案例,原因是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物业公司的利益受损。因此,从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看,要让全社会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和组织能否放弃当前利益寻租,树立正确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观念。要取得这样的共识,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其难度客观存在。

  发展新能源需穿越技术屏障

  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障碍不可小觑。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中外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国内情况看,系列重大技术障碍已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拦路虎。有关该项产业的科研工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大规模工业应用之间还有距离。

  以风力发电为例,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通过直接引进风电机组技术,具备了参与产业经营的条件,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技术与经验,引进的设备风机出现水土不服,试运营并不顺利,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风力发电机组设备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技术很复杂,质量要求标准很高,主要难度集中在机组在野外能否长时期可靠运行,能否经受住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的冲击,生产企业若没有丰富的行业技术积累,产品质量往往很难得到保证。美国波音公司、西屋公司以及我国的部分直升机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等知名机构在涉足风电机组开发时都曾遇到很大困难,就是对风电的技术难度估计不足。

  再以生物质能源产业为例,目前技术难题仍是制约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主要因素,有关该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内仍然是空白。从世界生物资源产业化经验看,生物质能源开发与高新技术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当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化和成熟度不高,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生物技术转化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大型精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国产化水平不够,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制约新能源产业化的“瓶颈”,需要克服。

  发展新能源需打破成本壁垒

  新能源产业运营成本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是每年73亿吨标准煤,但开发量尚不足4000万吨。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且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确实是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行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例,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的1.2倍,生物质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则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成本更高,约为煤电的11倍至18倍。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抑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市场容量的狭小又进一步缩小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的空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步伐。所以发展新能源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其规模化和产业化,只有这样方有可能打破成本壁垒。

  发展新能源需寻求政策支持

  新能源产业化面临技术、成本、体制障碍,且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和发展往往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阻滞其发展步伐,因此适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我国政府已制定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0~201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中明确指出:今后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已启动了新能源产业的系列科技攻关活动,这些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都有所体现,例如“863”项目中新能源技术就占有很大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若能继续加大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新能源生产消费观念引导,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相信会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发展新能源一方面受国际油价驱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国际油价的过快增长。换个角度思考,即使油价下跌,发展新能源的步伐也不能停滞,因为能源多元化有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成本、体制障碍是相互影响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所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兼顾,需要对现有的能源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动大手术。一旦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生产消费的多元化体系,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动性就会增强。总之,发展新能源犹如开启破冰之旅,过程虽充满艰辛和困难,但前景令人期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