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省仁怀市农村,到处可以感受到沼气利用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仁怀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生态沼气建设工程,使4万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方便实用的沼气新能源。
轻轻一扭,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锅里滋滋的炒菜声响,透出诱人的香味。村民卢让丹站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轻松调节着沼气炉的火候,为一家人做午饭。几年前,家住火石岗乡火石坪村的卢让丹建了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配套改厨改灶之后,不再烧煤了,一年节约煤钱1000多元。“现在沼气建好了,炒菜做饭都用沼气,照明也用沼气,淋菜也很好,还可以喂猪,沼液喂猪猪还长得快,我们的生活就是好啊!”村民卢让丹高兴地告诉记者。
2001年以来,仁怀市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扶持,在全市广大农村实施沼气工程,同时配套改灶、改厕、改圈,发展循环经济。这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原来我们烧煤,各方面都很差,污染很大,现在有了沼气池,一是卫生,烧水、炒菜各方面都很好的,二是各方面都很方便。”村民蔡聪华说道。
在生态沼气工程建设中,仁怀市一方面规划落实“一池三改”建设任务,同时积极探索“畜-沼-粮”等循环经济模式,支持饲料加工、牲畜养殖、水能开发等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向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转变。仁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通过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沼气、节能灶等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投用沼气池近4万口,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成效明显,使4万农户16.8万人从中受益,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递增。
农村沼气池建成投用以后的后续管理和服务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比较关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沼气池建设中农户反映比较强烈的后续管理和服务问题,仁怀市先后出台农村沼气池建设后续服务网络体系管理机制和办法,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企业运作、技工为主、有偿服务”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总体原则,建立和实施了以市服务中心为依托、乡(镇)服务站为支撑、村服务网点为基础的沼气后续管理服务体系,为建池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专门为沼气农户排忧解难,解决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难题,最大化地巩固了沼气建设成果。目前已建成市级后续服务中心1个,乡镇后续服务网点24个,各级网点负责人和维修人员达100多人。建池户就近能够得到优质的沼气服务,群众反映良好。正如建池户蔡聪友说的:“不管哪家沼气池出了问题,输气管也好,炉具也好,只要有问题打电话,技术工人马上就一到,马上就可以修好。”
与此同时,仁怀市加大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沼液喂猪、浸种、喷施农作物等生态工程,真正发挥了沼气“三分用气,七分用肥”的效果,涌现出“猪—沼—菜” 、“猪—沼—粮”、 “猪—沼—果”等多种生态农业的典型,为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
苍龙办事处板桥村是仁怀市沼气池建设较早且效果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这个村结合实际,以畜牧养殖为基础,发展“猪-沼-菜”循环经济,沼气沼液综合利用,不仅改良了土壤、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科学追施沼液沼渣种植蔬菜,使蔬菜的品质得到了保障,使很多农民尝到了沼气综合利用的甜头。村民熊发萍告诉记者:“按传统的方式种植蔬菜,产量不好质量不高。现在利用沼液淋菜是绿色的、有机的,买的人多,价钱也好。”
沼气池建设在节约农村能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场生态农业的革命,让很多农民在这场革命中尝到了甜头,实现了增收致富目标。仁怀市积极推行沼液喂猪、沼液浸种、沼液喷施农作物等生态工程,涌现出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多种生态农业的典型,许多农民利用沼液沼渣喷施水稻、高梁、蔬菜和水果,提高了产量,有的农民还用沼液喂猪,增加了收入。到目前为止,仁怀市推广沼液水稻施肥12000亩,沼液高梁施肥15000亩,沼液喷施蔬菜2300亩,沼液喂猪16800头,进一步提高了沼气池的使用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的综合使用,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