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对乐山硅产业来讲,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当天,国家科技部回函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在乐山市建立“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历时两年多时间,乐山申报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至此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国家级唯一硅产业化基地就此“安家”乐山。
现状:
乐山已具备建基地的条件
乐山是我国多晶硅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发祥地,为我国半导体材料特别是多晶硅产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而乐山持续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的科研开发和试制生产,成为推动我国硅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引领先锋和主要力量。
1964年,乐山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半导体材料科研生产联合体——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研究所);1965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百公斤级的硅材料试验生产线,使我国多晶硅生产实现了零的突破;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100吨/年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01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在乐山建设年产1260吨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40多年来,乐山的硅材料企事业单位长期担负为硅材料扩大生产规模、探索最佳工艺条件和设备研制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目前,随着乐山多晶硅产业的迅速崛起,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乐山,投资建设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项目,其多晶硅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正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另外,乐山已初步形成了产品链接、循环利用的关联产业集群,掌握了多晶硅生产硅材料下游产品开发、副产物循环利用等数十项关键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33项。乐山的硅产业现状,已具备建立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申报:
两年多终于“修成正果”
2007年4月12日,乐山市科技局向乐山市政府提交《关于建议申报国家硅材料产业化基地的请示》,并起草《乐山硅材料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此后,乐山申报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今年3月12日,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对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进行认定评审,专家一致通过认定。
近日,记者来到乐山市科技局工业科采访,科长谢有力办公桌上放着一叠纸张,上面清楚记载着关于申报基地的31项大事记。“过程非常艰辛,大家付出了很多心血。”从申报当天开始,谢有力参与了申报的全过程。他说,为了申报工作,光跑北京就“跑了11趟”,论证方案大的修改有5次,小的修改前后共有68次。从去年6月至今,谢有力和他的同事们基本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地修改申报方案。
“当我们看到国家科技部发来的函件时,心里非常高兴和激动。”国家科技部同意在乐山建立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是对乐山硅产业的认可,同时也为乐山硅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意义: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建立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意义何在?据乐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产业化基地具有三大好处,一是集中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既可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又可带动上中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拉长做大产业链;二是有利于统一治污、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三是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研发、生产、运输等环节的费用,大大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硅材料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另外,建立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有利于提升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硅材料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高举民族工业振兴大旗,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占领硅材料产业技术制高点,并形成辐射全国的硅材料新技术辐射源,其良好的示范效应必将成为引领乐山,带动四川和西南,辐射全国的硅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建设“乐山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不仅将推动乐山千亿硅材料产业的发展,而且将推动四川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政治和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