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高寒牧草长势监测研究成效初显 填补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空白

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了解到,我国和加拿大国际合作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牧草长势监测和牧草产量预报系统的研制”进展顺利,自项目启动以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研究人员已构建起气候变化中高寒草地脆弱性评价指数、气候变化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等,该项目的执行对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执行,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高寒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策略;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区域高寒草地(中国西藏和加拿大北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制出西藏草地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系统,合理利用草原;通过研究动态确定草原的合理载蓄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该项目中方负责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房世波介绍说,此项研究可以填补高寒牧草长势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空白。同时,可以在青海、新疆等类似地区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推广应用。据初步估计,该项目实现业务运行后,可以减少高寒地区畜牧业10%至20%的损失。

  据IPCC报告显示,近北极的加拿大寒区草地和“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寒草地分布区是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西藏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研究该牧区牧草长势和产量对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西藏自治区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加拿大农业部等共同承担,2009年10月底开始正式启动,为期3年。该项目通过吸收引进加拿大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在高寒草原方面的多年研究积累,建立各类型牧草的气候生长模型,完成各类型牧草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模型的构建,建立各类型牧草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系统,并实现准业务化运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高寒牧草长势监测研究成效初显 填补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