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关注两会代表委员对能源结构调整的讨论,在促转变过程中,风电大有可为,风电设备制造业大有可为。”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韩俊良手拿本报记者的采访提纲,一口气说了两个“大有可为”。
在韩俊良看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起步。
“风电加快发展,本身就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风电大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据他介绍,从截至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风电国家。
“在我国风电快速发展过程中,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努力不能不提。正如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言,推进能源装备自主化,是我国提升能源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韩俊良强调说,2003年时,我国还不能制造兆瓦级的风电机组,现在华锐风电已能够批量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的风电机组和3兆瓦机组,5兆瓦机组正在研制中。
不久前召开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第四次部门联合信息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曾表示,“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基本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如华锐这样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前三位的制造企业。”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我国要继续促进风电规模化利用,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
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韩俊良认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要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占领制高点,提供更好的风电机组和相关服务。
“另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统筹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韩俊良说,去年,华锐风电在印度投运了一批风电机组,目前运行良好。“未来,出口机组要占到华锐风电总销量的30%以上,并不断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
韩俊良把今后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归结为“一大两高”――大规模、高技术、高质量。
谈及高技术和高质量,韩俊良表示,虽然有观点认为我国风电设备行业投资有相对过热问题,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优质企业并不过热。“领先企业的产能并不过剩。要说过剩,也是一些低端机组过剩。”
韩俊良很看重设备质量和服务水平。“企业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真心为客户服务。举个例子,即便我们的工作人员半夜接到客户报修电话,也会耐心接听,若确有需要,第二天一早就会坐飞机赶过去。”
“比拼内功时代已经到来,华锐风电已经实现了3兆瓦风电机组的批量生产,今年将加大对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及潮间带风电机组的研究力度。”
由华锐风电提供所有风电机组的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力发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示范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目前海上34台风电机组安装已完成,首批机组已通过240小时考核。今年并网发电后,由海上风力发电场输送的“绿电”将成为上海清洁能源的一大亮点。
采访行将结束时,韩俊良向记者强调,高技术是以研发作保障的。目前,“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已经“落户”华锐风电。该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准,由华锐风电负责建设的我国惟一的以海上风电技术装备为研究的国家级研究中心。目标是建成全球技术水平最高、设备最先进、研发和试验能力最强的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以解决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并进一步引领全球风电技术发展。
最近有观点认为,我国风沙伴存,风电设备受风沙磨损大,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个“形象工程”。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风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开发价值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现在已日趋成熟。我国目前安装并运行的风电机组经过了低温、高温、风沙等特殊气候及环境条件的考验,在我国风沙较大的新疆、内蒙、宁夏、甘肃、吉林等“三北”地区运行的风电机组已有数千台,并没有发现风沙对风电机组造成磨损和破坏。事实上,这些机组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风沙等气候、环境影响因素,并按20年以上的运行寿命进行设计,完全能经受以上所说的各种复杂环境条件的考验。
有专家表示,甘肃地区风力资源丰富,适合大规模开发风力发电。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扎实推进中,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是我国重点推进的风电建设项目,不是所谓的“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