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产业突围新能源再造双流

  1984年,双流县发展乡镇企业“吃钢吐铁”,1992年迎来转型,2008年再次转型,每次痛苦的转型都是受市场所迫……

  天威新能源项目总投资额从30亿元增加至125亿元、汉能双流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总投资210亿元……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项目向双流汇集,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逐渐崛起。今年年初,成都市公布首个关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产业规划,1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有两个布局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为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并被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批准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在双流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5年,双流新能源产业的目标是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将超过整个工业增加值的70%。不到5年的时间,新能源将再造一个新双流。

  风力发电机供不应求

  在一座外观古色古香的厂房内,一个个貌不惊人的线圈被机器手组装成风力发电设备的“心脏”——风力发电机。“这个发电机技术含量很高,我们是自主研发,它的寿命一般为20年。”成都佳电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洪波向记者介绍。这条新的生产线今年才投产,首批40台风力发电机7月下线,今年预计销售收入2亿元,明年预计销售2000台,销售收入将达8亿元,后年产量将达3000台。“现在这产品是供不应求,目前我们的发电机主要被应用于西北地区。”张洪波说。

  “主业”锁定新能源

  能引进佳电这样的风能龙头企业,对如今的双流而言是水到渠成,但当初,双流县委常委、西航港管委会主任廖维忠为了选择“主业”伤透了脑筋。“当时双流有五大产业,生物医药、航空食品、新材料、机械加工、光电,但是五大产业里面没有哪个产业的总体收入能够占到一半,成为主导产业。”

  1984年,双流县发展乡镇企业“吃钢吐铁”,1992年转型,2008年再次转型,每次痛苦的转型都是受市场所迫,低端产业和产业低端的项目必然经不起市场的竞争,很快被淘汰。“未来新能源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而且在新能源产业上,虽然研发上国外比我们先进,但生产应用我们同国外差距较小,选择新能源产业最有利于我们同国际接轨,路径最短。”廖维忠说。2008年以来,双流主动调整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在固化原有的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食品等产业的基础上,围绕打造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主导产业下工夫。

  引入龙头 奠定“光谷”基础

  “我们的转型期真是阵痛期,我们以为至少会给我们一定的时间去招商引资,逐渐起步。但产业发展的任务不减、速度不减,压力巨大。”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天威的进入,就像给开发区的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奠定了新能源“光谷”发展基础。天威一期投产,天威二期开建,天威三期项目已决定将动工时间提前到2011年,竣工投产时间提前到2012年。整个天威新能源项目总投资额从最初协议约定的30亿元增加至125亿元。

  目前,开发区内已基本形成以天威新能源、新光硅业、汉能集团等为龙头,以南玻集团光伏特种玻璃、新源圣光等为配套的太阳能产业集群;以川开集团等为龙头,以瑞迪机械等为配套的民用核能产业集群;以成都佳电等为龙头的风能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呈现“多个研发中心聚集、多条技术路线并进、多种品类产品产出”的发展格局。

  园区“筑巢”留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撑。3年前,打造一座工业新城的理念就在双流人心中孕育而生。廖维忠说,交通的改变,让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为解决来自全市各个区(市)县的工人下班后能回家同家人吃晚饭的问题,双流投资近亿元,实现坐车县内一元通,50元月卡每天公交车坐回家。另外,规划了10万平方米的地方修建倒班房,并且在倒班房附近配套了平价菜市场、超市、餐馆,还努力解决双职工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人才筑巢,扎根双流。

  双流还着力完善园区金融、商务、餐饮、教育、卫生、警务等综合配套功能,推动园区建设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目前,2.5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3.2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6.1万平方米的孵化园和10万平方米的职工倒班房以及园区九年制学校建成投用,占地42亩的园区公交中心站主体竣工,开行公交线路7条,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和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目前,双流已成功引进天威新能源、汉能光伏、中汉电力等新能源重大项目26个,协议总投资63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亿元以上。2010年1~6月,全县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增长83%,预计年内将突破百亿元。预计到2011年,新能源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到2015年将突破1000亿元。

  未来5年 成都将建成5个千亿园区

  未来5年,成都将建成5个千亿园区,即将高新区、经开区、双流、石化基地、青白江5个园区建成千亿园区;把新都、郫县、新津、温江、邛崃、崇州、成资(成都资阳共建园区)、成眉(成都眉山共建园区)、成阿(成都阿坝共建园区)9个园区建成500亿园区;并实现所有市属园区全部成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目标。

  在5个千亿园区中,成都将力争把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600个以上,竣工投产项目700个以上,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发展区将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产业突围新能源再造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