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国制造的清洁能源应当在中国发挥作用

  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中国硅材料信息研究中心承办的“2012绿色硅材料产业大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吸引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政府决策者、资深行业专家等百余人齐集一堂,在有机硅和多晶硅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下,探讨产业发展之路、技术革新之道,共同 “逆势寻机”.

  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原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发表了题为“贸易摩擦背景下的硅材料产业发展之路”的精彩演讲。

  “谈光伏色变”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危机重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一下子到了“冰点”和“谈光伏色变”的地步。

  投资过热,产能盲目扩张是罪魁祸首,而忽视技术研发、自有技术缺失等原因让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弱。因为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导致我们在遭受欧美贸易制裁时,难以做出有力的反击和应对。

  王琴华表示,欧美市场对我们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市场高速成长期。政策上积极支持,在本国推广建设光伏电站,光伏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可以消化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第二个阶段,光伏发展缓慢期。调整补贴政策,市场增速减缓,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减少,欧美市场已经难以完全消化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第三个阶段,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美国、欧洲相继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贸易战。

  “美欧意图争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地位,而中国企业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显而易见,因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加上国内市场建设滞后,除青海、甘肃、西藏等西部少量地区外,光伏生产大省,如占全国光伏产量60%的江苏省都很少应用到太阳能发电。

  缓解困局的治本之策在哪里?王琴华呼吁加快启动国内光伏终端市场,让中国制造清洁能源在中国发挥作用。

  王琴华认为国内市场可以多角度启动,如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与环境修复相结合,在沙漠、荒地等处建设光伏电站;建设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站;开发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充电装置;以及组织地方启动特别安装计划等。

  实现硅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2011年,中国进口多晶硅6.46万吨,同比增长36%.这表明国内多晶硅生产在量和质上仍不能满足下游需求。王琴华指出,我国多晶硅企业发展较国外知名企业尚有差距,应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打造大型硅材料研发基地,有效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其次,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我国多晶硅产业在发展初期被戴上了所谓“两高一资” (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的帽子,而王琴华认为现在用“高投入、高技术、资金密集型”来重新定义“两高一资”更适合。

  另外,还应多方位争取国家对多晶硅和光伏产业的支持,扶优扶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多晶硅及光伏生产企业。

  7月20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8月,中国多晶硅产业四大巨头中能硅业、赛维LDK 、洛阳中硅和重庆大全已向商务部提交申诉,要求对产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的优势,让上游的“反制”行为难免会遭到下游企业的抵触。“对于产业链上不一致的声音,还需上下游共同来协调解决。”

  王琴华指出,美、韩两国出口到中国的多晶硅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并且价格不断下降。尽管短期满足了部分下游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但长期来说,将对我国原料供应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根据王琴华之前在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多年的经验,她认为中国此次的“有力反击”胜诉的可能性很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国制造的清洁能源应当在中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