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钢铁、煤炭等用电大户最近都忧心忡忡,地方政府热衷于要在今年下半年把“限电令”落实下去,上述三类企业减产预期明显。
地方政府热衷的原因是,中国2006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这是一个死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3.41%,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反而上升了0.09%。截至目前,全国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与实现20%左右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也就是说,悲观一点来看,仅仅是各地拉闸限电远远不够。根据媒体的报道,全国电价大检查已经开始实施,检查的重点是地方政府对“优惠电价”、“差别电价”、“上网电价”、“脱硫电价”等政策的落实情况。
“限电令”初衷是好的。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既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又属于产能过剩行业,“限电”、“停产”是一石二鸟,既节能减排又抑制产能过剩。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有意识要去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单位GDP能耗。
或许你会观察到,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着手利用各种手段抑制产能过剩和推动节能减排,钢铁、水泥和汽车等行业一直都榜上有名。尤其自2004年以来,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电价调控政策,对八类“两高”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此后,几乎每一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提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和关注。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6、7年过去了,这些行业仍然是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钉子户”。诸多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高耗能行业的重复建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于是,最终,有形之手不得不出更猛烈的招数。
问题是,为何原本就这么重视的节能减排事宜能拖了这么多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
问题是,6、7年都没治理好的问题,在四个月内通过限电手段强制治理,成效能有几何?
我们甚至可以回想起以往种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故事。行政干预突发性强,短期为主,犹如台风过后无痕。
问题是,限电仅仅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考核,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这样一个目标,还是真正为了环境和产业的良性互动,长远发展?
问题是,为何限电实施至今,看起来受伤的多是中小民营企业,大型国企是否会一样受到限电影响?还是像浙江宁波邳州区一位民企老板所说,发改委系统的官员在排查企业耗能污染情况时戴有色眼镜,对关系好的企业百般关照,高耗能企业的认定成了一门关系学?
问题是,在四个月之后,对“两高”企业的限电措施是否会常态化?政策方向是否又会发生逆转?
我们也许还记得,2009年初,上述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还被列入了“产业振兴计划”的目录。当然,振兴规划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快中国钢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避免内部恶性竞争,促进中国钢铁业的良性发展。但如今受伤的民营企业也会有此一问,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些上游企业们之所以敢扩大产能,还不是因为对下游的需求充满信心,还不是因为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四万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吸引,并通过各种手段扶持房地产带来的需求信号吗?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指标不降反升的省份多属于中西部地区,如青海、新疆、陕西、宁夏等,这些省份目前都在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限电令是“中国模式论”的一种,行政干预必然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我们更有理由期待,节能减排成为一个经济习惯,而不是在目标考核之前来一场非常规的铁腕风暴。
否则,很快,铁腕这个词就会失去它原有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