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从新增装机容量的速度还是从风电设备制造商的崛起速度来看,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已经驶上快车道。中国古语云:“欲速则不达。”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风电并网难、风机质量难以保证、风机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未来中国风电将走向何方?
国家能源局在日前举行的能源形势发布会上透露,至2010年底,中国将实现风机总装机3500万千瓦。对此,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实际装机容量有可能会超过这一数字,但他并未给出具体的预测。相比之下,美国2010年的风电产业形势不乐观。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之前发布的报告,预计2010年美国风机装机同比将下滑39%。截止2010年底,中国风机装机总容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中国2009年新增风机装机1380.3万千瓦,同比增长124%;累计达2580.53万千瓦,同比增长114%。按照上述官方数字计算,2010年保守估计风机装机1000万千瓦,相对于2009年新增装机1380.3万千瓦稍有减少,但是增长速度依旧惊人。
“风驰电掣”的中国风电
虽然估计2010年相对于2009年风机装机增长速度减缓,但是1000万千瓦装机量只是保守估计,实际增长量远不止这些。经过一年的建设,我国不仅在风机装机量上,而且在风电基地建设、风电机组研发、风电企业发展、风电并网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盘点一:七大基地纳入规划
2010年,中国风电行业尤为抢眼的便是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的规划与发展。
根据国家《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草案,我国将在甘肃、新疆、河北、吉林、内蒙古、江苏六个省区打造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家能源局确定了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在保证规划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我国在2020年就可以达到1亿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
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国内7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将于2020年建成,预计2015年建成5808万千瓦,2020年建成9017万千瓦,占据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60%左右。
盘点二:风机供应商“风光依旧”
2010年风电产业规划不仅带动了风电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吊足了中国风机供应商的胃口。2009年已经挤进全球十大风机供应商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三大中国风机供应商更是表现不俗。
2010年7月6日,由华锐风电提供的我国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34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里程碑。10月12日,华锐风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风电机组出产,这是我国首台5兆瓦风电机组。与此同时,华锐风电6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也进展顺利,将于2011年上半年下线。就在5兆瓦风电机组正式出产不久,10月16日华锐风电哈密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华锐风电哈密风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5亿元,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投产,达产后将形成150万千瓦风电机组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该基地将建设成为集3兆瓦和5兆瓦风机制造、销售、服务、培训和备品备件供应为一体的现代化风电产业基地。
相对于华锐风电的扩军行动,金凤科技则更注重于“韬光养晦”。2010年9月,金凤科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批两台1.5兆瓦高海拔风力发电机组正式下线,该型号产品针对我国“风电处女地”西南与西北高海拔地区量身定制,将在高海拔细分市场为金风科技拓展新的增长动力。该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低、雷电频繁以及阳光辐射强等特别运行环境,针对性的采用了增大叶片、提高绝缘散热以及增强防雷防辐射性能等先进技术,是一款适合我国高海拔地区应用的风力发电机组产品。此外,金凤科技集团于2010年10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集团实力大增。
东方电气也不甘落后。2010年10月1日东方电气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带负载100千瓦并网发电。乌吉尔首台风电的并网发电,标志着东方电气直驱型风电机组已强势打入一线市场,成功迈入大容量直驱型风机制造行列。
风电设备供应商后起之秀也不在少数。2010年10月明阳风电董事长张传卫敲响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宣告了明阳风电产业在美国的成功上市。
盘点三:风电并网取得进展
2010年11月4日,甘肃750千伏联网工程投运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竣工二期启动,甘肃750千伏联网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采取的重大举措,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电力外送的主要通道,是甘肃省“十一五”电网建设重点项目。
该工程投运以后,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的联网,对促进新疆能源开发、实现“疆电外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工程还为甘肃酒泉一期516万千瓦风电提供了外送通道,使西北地区的水、火、风电“打捆”东送成为现实,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消纳西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绿色清洁能源,是国家电网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盘点四:风机降价,出口增长
由于我国风机国产化程度提高,运输成本降低等原因,风机价格由2008年初的每千瓦6200元左右下降到每千瓦4500元左右。2010年10月26日,记者从“张家口坝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与“新疆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东南部风区”风电机组招标会上获悉,金风科技[20.26 0.65%]报出3850元/千瓦、华锐风电[73.73 0.53%]报出3983元/千瓦的招标价,中国风机价格下降导致中国风机在国际风电市场上的价格优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风机出口能力加强。
2010年9月13日,我国制造的首套风力发电机组在罗泾口岸装船出口。此次装运的风力发电机是首套我国自主研发的风电机组,共计25件296吨,出口至澳大利亚。业内人士表示,整套发电机的出口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2010年9月29日,沈阳瑞祥风能设备有限公司为美国量身定做的首台2.05兆瓦风能发电机组从浑南新区顺利启运,成为出口美国600兆瓦风能发电机组项目的“先锋”。
此外2010年6月,南车株洲电机在江苏大丰开建海上出口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该基地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预计2011年8月投产。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风机有价格优势,同样的风机,中国产品要比国外便宜25%~30%,中国产品只要质量还过得去,在国际上还是有竞争优势的。”
“折翅”的中国风电
中国风电在整个“十一五”期间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风电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内蒙古漫山遍野的风机弃风、80多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疯狂投资、还未安装几年就倒塌的风机、中国风电缺少“中国心”等一些列问题,让中国风电在“翩翩起舞”的同时也戴上了“镣铐”。
考验一:并网“难于上青天”
国务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没有并入电网的风力发电机组已达到500万千瓦,如果按照2009年全国装机总量2350万千瓦计算,全国将近20%~25%的风机还在“晒太阳”。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灰腾梁风场,一些风电机组因上不了网而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风机已经晒了1年多。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说法,内蒙古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风机装机处于闲置状态。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研究司一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按照每千瓦机组1万元造价计算,全国闲置风机的总造价达到500亿元。以甘肃酒泉基地为例,从相关资料获悉,截至2010年10月31日,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完成装机总量536万千瓦,其中115万千瓦装机并网发电,还有421万千瓦已装风机没有并网。
国家电网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胡立业表示,就单个风电项目而言,接入电网并没有什么困难,“一两个风电项目对电网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关键是“风电大规模甚至全面接入电网,将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因为,这需要一大批设备配套和路线改造。
风电并网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风电并网技术难以突破。按照此前专家的测算,当风电在总电量中的比例超过5%~10%时,将对电网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很容易造成电网的崩溃。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指出:“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大大超出规划,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此一来,快速发展的风电项目由于被电网企业认为是“垃圾电”而难以并网,即使并网也需要电网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消化吸收。例如,为了提高风电送出能力,甘肃河西750千伏电网必须采用国内没有、世界最先进的750千伏串补技术,为了克服风电的间歇性、波动性,还必须采用目前世界上没有的750千伏可控高抗技术,但是我国在这些技术上还没有实质性突破。
其次,风电并网难以突破市场瓶颈。业内相关人士表示,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2015年将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增加到2000万千瓦以上。即使考虑甘肃全省用电负荷以年均10%的增长率增长,从用电平衡的角度考虑,甘肃电网甚至西北电网都难以消纳。2015年以及2020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所对应的风电发电量分别约为250亿千瓦时、420亿千瓦时,即使考虑甘肃全省用电量需求以年均8%的增长率增长,不仅甘肃电网无法消纳,预计整个西北电网也难以消纳。
再其次,风电并网标准难以统一。与近年风电爆发式增长不相适应的是,中国的风电并网标准一直滞后。2005年发布实施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属指导性文件,不要求强制执行,且有效期为三年,目前已经超过有效时限。舒印彪呼吁,尽快制定风电并网国家标准,以保证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网安全。国家电网2009年制定的《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对风电场应具备的上述功能提出了要求,但这个规定只是企业标准,对全行业不具强制约束力。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考验二:产业发展混乱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底全国共有风机整机制造企业82家,仅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制造商总和就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5.3%,是国内风机整机的主要制造商。在80多家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当中,2009年新增装机超过100MW机组的制造企业有13家,其中超过1000MW的仅有上述三家。
在我国,风电整机设备制造商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基本形成了几个层级:大规模生产的、小规模试验的、已生产出样机的、正在研发的。从企业性质上又有国有、民营、合资、外商独资等几种。业内专家指出,过多的制造企业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风电产业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混乱发展的局面。
此外,据相关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许多制造企业转行生产风电设备,但没有独立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大批投产项目同质化,出现重复建设、投资过热现象,导致了近期电网难以消纳这么多产能。
考验三:风电设备“短命”
2010年1月24日,宁夏天净神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一台东汽风机倒塌,在2010年的开始给快速发展的中国风电敲响了“警钟”。此后,华能通辽宝龙山风场的东汽风机、辽宁凌河风电场的华锐风机、大唐的山西左云风场的风机先后出现倒塌。
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表示,龙源是中国最老的风电企业,其运行最早的风电机组已经有17年时间,国产大量的机组也就运行了3~5年时间,所以有些风机的质量还需要考验。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201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已出现多起由风机质量问题引起的倒塌事故,涉及华锐、东汽、联合动力、浙江运达等风电制造商。年初在辽宁凌河风电场,华锐两台风机发生事故,造成风机倒塌;8月中旬,在酒泉又有一台华锐风机在调试中倒塌。据了解,造成风机事故的原因,不仅仅是风机制造和安装过程中的问题,还有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混乱。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指出,造成风机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备市场产能过剩,鱼龙混杂,一些制造商为争夺市场恶意竞争,大打“价格战”,由此造成风机及配套设备的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风机降价带来的恶性循环。据了解,目前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经从2008年高点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现在4600~4800元的水平,已有不少企业出现亏损。有业内人士向媒体直言,利润压得这么低,就必须靠降低零部件采购价以及批量生产实现薄利多销,风机价格越来越低,质量问题就无暇顾及了。
再其次,风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成为影响风机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电设备分会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几年在政策大力支持下,通过技术引进,我国基本掌握了兆瓦级风机机组制造技术,初步形成了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大多数风电企业重制造、轻创新,重引进、轻吸收,使风电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风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软肋,设备质量特别是关键部件的质量亟待提高。
据了解,由于风机的设计寿命一般为20~25年,而我国风电产业大发展是最近四五年的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崛起更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所以一些风机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也许尚未充分暴露。一些风电开发商在谈及质量问题时均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谢长军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如果没有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国产风电设备作为支撑,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
考验四:核心技术被“执牛耳”
据业内专家介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已经基本掌握了风电设备的制造技术,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兆瓦级以上风机设计技术尚未实现自主化。因为我们所有设备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或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而来,我国产业发展时间又较短,导致风电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制约风电产业自主、稳步发展。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条件差、经验欠缺、队伍不强是风电行业的技术现状。
再就是我国风机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尚未掌握。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风电机组的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是机组的成套设计,还包括部分关键零部件。国外风电设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风电设备零部件配套选择多且技术水平高,但国内大部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起步晚,关键部件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主轴轴承和控制系统处于批量试用阶段。
因风电行业自身的特点,国内的重工、电力工程、通信类企业容易进入该市场,但是作为风电最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因其在可靠性、安全等级、兼容性、抗干扰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国内自动化企业不容易进入市场。风电控制领域专家夏东升提出,目前国内有一些系统集成商开始利用国外的控制器产品自己做集成,提供控制解决方案,但是在中国风电市场上,ABB、倍福、伦茨、MITA、魏德米勒等国外品牌企业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
中国风电“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上述风电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中国风电从上游的风机制造到下游的风机并网发电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业内专家强调:“解决中国风电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疗法,而是需要把风电产业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和管理,中国风电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也要随着风电产业的发展逐步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中国风电走向成熟,不是需要外人帮忙,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索解决的路径。”
路径一:建立友好型风电场
我们从上述风电问题了解到,风电并网难主要是由于风电的特性、电网技术约束、用电市场狭窄和并网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所以解决风电场并网发电需要“对症下药”。
首先,发展储能是解决风电不稳定性的可靠途径。众所周知,风电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特征,一旦并网对电网造成巨大威胁,所以解决风电并网问题,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储能-无功调节”,利用储能技术把风电的间歇能量变成容易调节的能源。据了解,目前储能技术已经发展到足以适应大规模风电并网所需的程度。其中,钠硫电池、锂电池相对成熟,可用于电量和功率应用的场合,但需要降低成本。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电网上海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上海漕溪能源转换综合展示基地)对4种储能电池同时示范,其中钠硫电池是容量最大的一种,占到总容量的三分之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银说:“现在最紧急的是可再生能源如何实现并网。储能电池不仅市场大,而且需求迫切,没有储能系统的配套,风电基本上不能实现并网。”
其次,改进电网并网技术,加速并网标准出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风电研究启动会上表示,风电并网运行问题已成为风电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国家能源局统一组织开展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计划用半年时间在全国11个省(区)开展风电开发规划、市场消纳和输电规划研究工作,加强风电开发与电网的协调发展。风电并网国家标准或将于明年出台。此外,在风电并网技术改进方面,舒印彪建议,风电行业应加快研究制定并网检测等配套规定,建立入网认证和并网检测制度。对新投产风电场,要进行入网认证和检测,确保机组的技术性能,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已投产的风电机组要进行评估,不符合并网技术规定的要逐步实施改造。
再其次,实行配额制解决风电的消纳问题。2010年4月,《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正式实施,该修正案再次重申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规定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与此同时,该修正案明确规定可再生能源上网实施配额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解释,配额制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所在电网区域内能接受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总比重目标分配到各电网公司,电网公司再根据合理消纳方案,确定输送规划和消纳方案,以及相关地区应承担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指标。2010年10月,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将对电网企业实行配制,以促进新能源尤其是风电上网。相关消息称,在一些风能资源丰富区,将对电力系统接纳风能的比例提出明确目标,要把消纳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作为电网企业的责任。为此,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新能源发展中出现的并网瓶颈,有望随着电网企业实施配额制得以缓解。
路径二: 风电设备投资应“退烧”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投资过热、一哄而上的现象。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就此颁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目前,我国风机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虽然《意见》已经为风电设备行业敲响了警钟,但是进入2010年以来,风电设备行业投资热度并未减少。
为了进一步整合风电设备行业,工信部2010年3月底发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为风电设备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以防止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如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改扩建应具备累计不少于50万千瓦的装机业绩、新建企业应具备5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的从业经历,等等。
另一方面,缓解产能过剩的有效方法是风机设备的出口。业内人士指出,过多的产能已经变成了出口优势,2009年中国已经出口到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近3万千瓦风机设备。所以没必要过度担心产能过剩,企业自会为产品找到适用的市场。
路径三:完善检测认证体系
在我国风电数年间急速成长的背景下,多数企业集中于设备制造,而风电产业的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远远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尚在襁褓之中。所以从根源来说,风机质量难以保证。
对此,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局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建议,风电设备应完善标准体系(包括关键零部件及通用零部件),完善质量认证体系,电机必须作负荷试验,叶片必须作静态、动态疲劳试验,变流器必须作模拟试验、仿真试验和实载试验;建立南方、北方国家级试验风电场,新型风机必须强制性作现场寿命试验;建立产学研自主创新平台——国家级风电技术中心,加速消化吸收再创新进程。
此外针对风机质量问题,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我国风电缺乏一套完善的检测认证体系,风电机组是需要检测认证来判断它的好坏,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有一些能力,但是能力不够强。检测能力不强,使这个产业难以准确判断设备的优劣,这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制约。所以,加快风电机组的检测认证体系是解决风机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保障。
路径四:建立研发平台,培养技术人才
中国风电设备技术“空心化”不仅影响了我国风电的质量和效益,还对风电并网带来困难。业内专家指出,加速建立风电技术研发平台,形成自主研发体系是克服技术“空心化”的根本对策,同时人才的培养也很关键。
2010年9月25日上午,“国家能源风力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在湘潭电机集团揭牌成立。该研发中心旨在建立具有风力发电机研究、校准、试验(检测)和认证等集成优势的技术体系,共同为推进风电研发、风电标准制定、风电试验检测认证以及对行业示范作用这4大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以推进国家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部件生产技术标准化。
此外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贺德馨指出,我国风电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风电机组研发专业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制造专业人员、高级技工以及风电场运行和维护人员。尤其是近几年,风电装机逐年成倍增长,风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有所加强。所以风电人才培养是我国走出风机设备技术“空心化”,保证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未来中国风电路在何方?
中国风电未来究竟向何处发展,给我们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风电大规模非并网使用将是未来风电发展的一大趋势。因为现如今风电并网步伐明显落后于风电装机速度,再加上风电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给电网带来巨大挑战,所以寻求风电大规模非并网使用是消纳未来风电的一大趋势。“大规模非并网风电”项目,是国家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风能项目,2007年在科技部的力撑下立项。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卫东表示,“非并网风电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非并网风电”是顾卫东的独创,就是指大规模风电的终端负荷不再是电网,也与蓄电池配套的小型独立运行供电系统不同,而是将风电直接输送到一些高载能的企业。
其次,风机制造专业化是未来中小企业生存之道。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风电设备供应商前三名新增装机容量在全国新增装机容量中所占比为华锐风电25.3%、金凤科技19.7%、东方电气,三家总和为59.75%,再加上国外风电企业10.8%的装机总量,留给国内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本来中小企业已经存在生存困境,2010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设立的高门槛更是给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对于风电设备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马学禄指出,风电行业是“巨人的游戏”。我国民营资本聚集度与国有资本不能同日而语,民营资本要参与巨人竞争难度很大,因为确实投入大、风险高。所以小企业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在某个生产环节掌握领先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把自己在该环节打造成相对强势的地位。
再其次,智能电网建设是未来中国风电挣脱“镣铐”的希望。当前,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业内专家指出,风电若要获得长足发展,智能电网的配套建设已成一大前提,智能电网将成为新能源资源新的发送、调配平台,从而打破风电发展面临的电网制约瓶颈。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更为强大的兼容性,为风电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而一旦智能电网建成,国家将通过政策鼓励家庭和企业安装小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并支持消费者购买或出售绿色电力。也就是说,智能电网可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及时接入电网,介入过程还可以自行控制。我国规划2020年智能电网全面建成,智能电网建成虽值得期待,但仍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