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风机增速放缓,将导致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大型风机的技术研发投资很大,产生效益需要时间;增速过快也将导致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时间太少。这些都是华锐等大型风机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
居行业第一
近日,华锐风电发布2010年年报。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公司新增装机容量438.6 万千瓦,实现收入20325百万元,同比增长48.0%。实现净利润2856百万元,同比增长50.87%,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和在中国风电市场的领先地位。
“2010年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华锐风电相关人士表示。
据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18927.99兆瓦,同比增长37.1%,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超越美国,排在全球第一位。而华锐风电的增速仍超越行业增速,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国内风电市场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华锐风电的销售又主要在国内,这就为其业绩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锐风电在产品结构上的优化也带动收入的增长,特别是3mw风机产品销售额增长很快,增长了17倍,在单机价格、毛利率都比1.5mw风机产品高。
李胜茂认为,成本的下降也是华锐风电业绩增长的一个因素。他说,由于风机产品规模化效应的扩大,采购价格下降,有利于成本的控制。不过,华锐风电2010年净利增长虽达到50.87%,但2009年其净利增幅是200.16%,2008年是396.92%,实际上其净利润增速在不断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整个国内风机装机容量增速放缓,直接导致华锐风电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李胜茂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华锐风电大肆进行产能扩张,且3mw、5mw等大型风机的技术研发投资很大,投入的资金还没有产生效益,目前对业绩没有产生效果。
尽管在2010年华锐风电在装机容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均稳居行业第一,但在国内风电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可以生产1.5mw风机产品,如果华锐风电长时间把业务放在1.5mw风机产品,其大型化的优势就会消失,对其地位形成挑战。”李胜茂说,国内未来几年风机增速放缓的趋势是确定的,肯定会对华锐销售造成影响。
山西证券分析师梁玉梅则告诉本报记者,“作为风机行业的龙头企业,会牢牢把握国内风电产业整合期到来的主导权,兼并重组一些小企业,订单和市场份额都会增加。”
在梁玉梅看来,由于国内风机的单机价格在下降,很多中小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只能被动接受兼并,因而华锐风电可以借机将市场份额提升,同时通过兼并优化全国范围产能布局。
“国家的支持力度会加大,华锐风电作为国内风电的一面旗帜,代表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水平,因而,国家不论从产业政策还是信贷方面都会给予支持。”李胜茂认为,华锐风电未来的地位会越来越巩固。
注重发展3MW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
“大型风电机组相对可以节约风电资源,比如1.5mw产品和3mw产品发电量的差别就很大。在国家风电资源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更需要发展大型风电机组。”梁玉梅表示。
据了解,华锐风电目前的主要产品为1.5mw系列和3mw系列风力发电机组。其中,3mw产品占比已经超过40%,2010年实现收入828百万元,同比增长1777%,保证了华锐风电的综合竞争力。
华锐风电表示,随着国内主要风电机组制造企业 1.5mw 机型实现量产,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对手数量增加及其竞争实力的增强可能对公司的市场份额、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作为国内风电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将大力发展3mw 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维持和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李胜茂看来,华锐风电对风机大型化的发展战略一直都比较清晰。他说,自2005年进入风电行业以来,当大部分企业生产750mw风机时,华锐风电就一次性生产1.5mw风机。因而风机大型化是其取胜的关键,也会是未来一直坚持的战略。包括去年上市融资也主要是投入海上大型风机的研发,华锐风电在风机大型化战略实施得比较好,未来也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扶持3-5mw陆上以及5-10mw海上风机的研发制造。到202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速度将保持在每年1000万千瓦以上,增长量依然高位运行,新装风机更加倾向“大型化”。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华锐风电或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另据年报披露,华锐风电已经在2010年成功生产中国第一台海上和陆地5兆瓦风电机组,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也表示,华锐风电目前不仅拥有6兆瓦风电机组的全球知识产权,而且带动了一条完整的零部件国产化产业链,完全掌握产业控制权。
不过,李胜茂对华锐风电的风机质量表示担心。由于风机属于高精尖产品,需要研发试验到最后的商业化运营,但华锐风电增速过快,在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时间太少,因而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一体化建设成为其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