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一个让很多中国人都感到陌生的地方,却让全世界太阳能科技产业关注。
这个不靠海、不沿江,缺乏区位优势的中部城市,近年来令人惊讶地聚集起一批新能源企业,形成高技术人才与太阳能光伏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朝着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目标不断迈进,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小巨人”。
回首来路,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说:“我们有今天的发展态势都因为人才!”
从“一钢独大”到“三足鼎立”
从50年前设市开始,新余的发展就一直与钢铁联系在一起。但今天,钢铁对新余市财政的贡献率已从以往的80%降到了23%。
2005年,当时少有人知的赛维LDK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小峰回到家乡江西,寻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机会。他受到当时市领导诚挚的邀请。“我当时觉得新余还不完全具备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于是向新余市提出了3个要求。”彭小峰说,“第一,要帮助解决光伏产业需要的人才问题;第二,帮助解决企业最初的融资问题;第三,光伏产业对用电要求高,要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电力供应。”
三项要求,很快被一一解决。
新余市人事部门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招聘,200多位应聘者中,8位从事半导体等与光伏产业相关专业的工程师被选中,并送国外培训。这解了彭小峰在企业初创期的“人才之急”,也给如今发展成为世界级太阳能企业的赛维造就了一支核心团队。与此同时,新余市又为赛维提供了2亿元的资金信贷支持,用电问题的解决同样顺利。
赛维的发展速度出乎所有人想象:2005年注册,2006年1月投产,2007年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2008年销售过百亿,如今则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和硅料生产企业。
彭小峰的到来和赛维的高速发展,不仅聚集了来自境内外300多名高层次人才,还吸引了20多家下游企业落户新余,形成光伏产业集群。而在光伏产业之外,风电、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动力与储能电池等行业也在上演着相似的故事。
如今,新余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与经过人才引进实现产业层次提升的钢铁行业一起,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今年的销售收入预计新能源产业300亿元、新材料产业60亿元和钢铁行业650亿元。
从“求贤若渴”到“磁石吸引”
留美博士、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杨旸说,他是被“绑架”到江西的。但“绑架”的结果却是甜蜜的。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12年,并创办了一家企业之后,杨旸决定回到国内发展。2003年底,杨旸受邀参加关于江西社会发展的恳谈会。其间,当地领导要走了他的护照复印件,并开玩笑似的问他如果在江西办企业叫什么名字。
会议结束后,杨旸回到美国,却在大洋彼岸接到电话说,他在江西办公司的手续已经办齐,正是按照杨旸在江西时说的名字注册。在江西办起第一家企业之后,杨旸又被邀请到新余,参观这里的新能源产业。而这一次,杨旸办起的不仅仅是开昂科技一家创新型企业,还有一座新能源研究所。目前已经有4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专家和他们的团队、一批国际新能源领域的专家计划入驻研究所。
新余的科研机构不止一家。江西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成为各类人才的技术创新平台,将为新余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持续提供动力。
面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新余市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技能人才的培养。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德寿表示,新余市拥有各类职业教育学院31所,在校生10万人。围绕光伏产业的发展,新余组建了江西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近3000人。
从“创造事业”到“优化环境”
在新余,有一本书是当地领导干部必备的。这本名为《新能源、钢铁、新材料知识365问》的书,回答了这三个产业经常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编书的,正是新余“一把手”李安泽。
陈德寿说,在新余的发展中,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创造一个适于人才和企业发展的环境。近年来,新余市把人才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财政从2004年起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由最初的每年1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万元。新余市近年还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先后出台了涉及加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对高层次人才优待和对高层次人才创业激励的10多个文件。同时,新余着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新人才。
为完善对人才的服务,新余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等制度;率先开通人才咨询服务热线;建设人才公寓使高层次人才在新余安心创业发展等等。
这个本不发达的内陆城市也开始选择在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工作,解决外籍专家子女就学问题;在医院设立外籍特色门诊,提供预约、接待、导诊、咨询一站式的“绿色通道”就诊服务。
在这样的努力下,2009年,新余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184652人,人才密度20.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各类高层次人才达到1.8万人。每百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29.3人,高技能人才占劳动者比例为31%,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12.6%,人才贡献率达27.8%。
从一个“现象”到一个“模式”
塞巴斯蒂安·瓦格尼茨是开昂科技在欧洲的销售总监,这个金发碧眼的80后德国小伙已经开始设想如果自己在新余成个家会是怎样的光景。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是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对照纲要和新余的实例,人才工作领域的专家开始了思考。
江西居于中部,新余又地处赣中,只有114万人口,3178平方公里面积。这些都让专家感叹在这个资源、优势都不明显的城市出现“新余现象”来之不易。
“在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新余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造就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人才强市道路有一定代表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说,“我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意味着要用高层次的投入替代低层次的投入,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
人才是流动的。对于江西省和新余市的人才流动趋势,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三秋心中有数:“经过连年发展,江西的人才流入与流出比已达到1.4∶1,而新余的人才跨市流入与流出比更达到1∶0.5,人才开始净流入;目前,江西已开始向全国各地输出光伏产业技能型人才。”
对此,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表示,江西过去是经济小省、科技弱省,人才多外流,但近年来随着包括新余在内的江西各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工程,为人才搭建了舞台,人才流向的改变,就是这个舞台作用的最好体现。
井冈山下、红土地上,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在一步步从目标变成现实,人才点亮的科技之光在一点点由智慧转为力量,“第一资源”正转变成澎湃汹涌的动力之源。
中国能源资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