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贯穿宏观选址和风场运维的智能化风电服务,在欧洲已经非常成熟,中国却少人问津。特殊的行业背景和企业习惯,让中国风电行业处于“依赖感觉而非数据”的阶段。
当风吹动风力发电机时,产生的不只是电能,还有海量的数据。
在欧洲,风电整机厂商通过收集这些数据,不仅能够提升投资者的资产回报率,还能反馈到研发和运维领域,为下一代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提供参考。
这些数据,包括风电机组的发电指标、关键零部件的实时运行参数、此前十年的气象资料……以及在这些数据基础综合作出的判断和预测。
风机厂商每竖起一台风机,就好像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在北京东三环一座写字楼的办公室里,维斯塔斯(中国)风电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接收全球4500万千瓦装机量的风电机组运行参数,以及来自6000个气象站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筛选与整合后,再通过大型计算机的处理,最后形成可视化的图表,用来指导运维团队的工作。
不过,这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推行起来似乎并不顺利。截至今年秋季,大多数维斯塔斯的客户在风机过了质保期之后,并没有续签合同。这意味着他们放弃了维斯塔斯基于智能化平台的运维服务,转而投向更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中小运维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