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广元朝天区技术破解山地风电上山难

11月12日,川陕结合广元市朝天区芳地坪风电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现场管理人员邓家裕、李嵩介绍,相对于在草原、戈壁或沿海建风电场,山地风电因其依附高山山梁建设,难度和技术要求更高。“ 比如运输就很不容易!”

破解道路运输难

指着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叶片邓家裕说,风力发电机由基础环、塔筒、机舱、轮毂和叶片组成,风机高度70m,直径底部4m,上部3.5m。单个风机机组超过120t,机舱安装在塔筒上,舱内存放发电机组。扇叶长43.5m,风轮直径达89m,机舱重60t,塔筒最长24m,重41t,运输过程中对道路要求高,特别是对转弯半径和坡度要求高。

“风机部件较大,平原运输一般车辆就可以完成,但这里遇到树木、山体会增加运输难题!”

由于输油、输气管线并行,芳地坪风场的道路施工措施受限,大部分是用人工凿、挖机挖、液压破碎等方法开掘。由于道路沿线地质疏松,路虽然挖出来了,但遇到大雨天气,滑坡滑石断路经常发生。

“受气候和地质条件影响,山地风电项目进展很慢。26公里的山路开凿、保通公司花了大力气!”邓家裕说。

风电场建设过程中运输量很大,塔筒和风机叶片最具代表性。

单个风机塔筒重量超过100吨,运输中重心分散靠后,可运输用的平板拖车的驱动靠前,上坡时,塔筒重心后倾,不能给驱动轮以有效的压力,拖车就不能产生足够的牵引力。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把道路坡降尽量控制在12°以下。

43.5米的风叶运输,必须使用特种山地风机叶片运输车。

40多米的风叶在山区行驶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无法运输的难题,特种山地风机叶片运输车辆才能解决这样的难题。

特种山地风机叶片运输车,车板长度近14米,整车长度17米左右,它可把水平放置的叶片举升成倾斜≤60度。运输过程中,还可以让风机叶片绕车板的转盘中心旋转360度。通过叶片的举升,旋转,能有效地避开道路两旁的障碍物。从而使风机叶片运输车辆顺利通行。降低业主开山修路砍树拆房等成本,也减少了延伸拓宽道路的范围。

技术破解自然影响

正在调试的升压站四周,几十米高的银白色避雷针正进行接地。

“山地风电因为海拔相对较高,运营过程中,解决雨雪、雷暴、霜冻等,极端气候和天气尤其重要。”李嵩说,朝天地处四川盆周山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6天,属于多雷区,夏季雷暴次数多,历史上雷电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对于风电设施防雷,需从技术和应急措施两方面做好。技术措施上,一是架空电线要考虑架设避雷线,虽然按常规风电线路是不架设避雷线的,但在雷暴日较多的芳地坪风电场却是必须的。二是终端杆塔与单元变的引接不采用电缆线,而是采用裸导线或绝缘线等连接,以免电缆终端受雷击损坏,维修的困难。三是单元变与整条集电线路的连接之间要有明显的隔离,以便在某一单元变检修维护需要停电时,不影响在该线路上其它单元变及其机组的运行。

“芳地坪雷暴厉害,仅有一次防雷措施还不够,还需要二次防雷,才能更好地保护设备,以保证整个系统更安全运行。”李嵩说。

芳地坪发电风机属于“低风速”发电机组,发电风速在每秒3至25米之间。风力过小叶片不能带动,过大会折损风叶。风力大小的不恒定,也影响风电电力大小。给并网电网及电力调度产生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芳地坪风电入网和调度更加安全、便捷。

李嵩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他们可通过对实时的天气变化分析,掌控风力对风电场出力的影响,及时预测风电场的功率变化,消除风力发电给电网带来的扰动,满足智能调度系统的需要,参与调峰。

为加大清洁、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力度,助推广元区域性能源供给中心形成。以芳地坪风电项目为“蓝本”,2014年,朝天区通过实施招商引资“三百工程”,和武凌电力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签约了总投资28亿元的新风电项目,目前项目已进入前期测风阶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广元朝天区技术破解山地风电上山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