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车破损不堪,密闭条件差,行进时沿途泼洒;垃圾转运时不加遮盖,在大庭广众之下“裸奔”;垃圾收储及转运设施不加清洗,导致二次污染……这些现象屡见不鲜,成为众矢之的。为提升深圳宝安市容环境秩序,建设“美丽宝安”,按照市城管局、市城管监察支队的统一部署,宝安区城管局从3月中旬开始,牵头在全区开展垃圾收运密闭化专项执法行动。
截至4月24日,专项执法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宝安区城管局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670余人次,检查、劝导当即整改垃圾收运车辆103台。查处道路遗洒、车体不洁、未密闭车辆32台,对其中首次违法的3台进行了劝诫,对14台违法车辆进行罚款处罚,处罚金额共7万元,扣押了其余15台违法车辆的进场IC卡,目前正在处理中。
动真格 垃圾车违法将列入“黑名单”
宝安区对生活垃圾收运不密闭污染问题实行“零容忍”,提出采取执法和管理并重的严厉整治措施。据悉,4月1日至4月30日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集中整治阶段,主要针对垃圾运输车辆车体不洁、垃圾裸露和吊挂、沿途飞扬和泄漏、污水滴漏、垃圾收集器和设施未采取密闭方式,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同时在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等重点区域设置固定执勤点,对进出的垃圾收运车辆严格执法。
此次专项执法行动可谓“动真格”,对违法垃圾运输车辆将依据《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处以罚款,同时将所属运输企业纳入不良行为记录,形成“黑名单”,提交相关政府部门的企业诚信网。
宝安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为期1个月的集中整治,促使各物业小区和生活垃圾运输企业规范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收集工具设备和运输车辆的日常运行管理,保持干净整洁,杜绝垃圾裸露、敞开式收运、沿途洒漏等污染现象。
多措并举 确保垃圾收运密闭化
集中整治期间,宝安区城管局多措并举,确保专项行动落到实处、见到成效。针对松岗老虎坑环境园以及西乡固戍大型垃圾转运站等重点区域,宝安区城管局分别设置了固定执法执勤点,派驻24人进行专门值守。同时,加强日常巡查执法,每天派出6个监察小组下到全区各个街道,督促各街道执法队对违反垃圾收运密闭化行为严格执法,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宝安区城管局牵头在全区每周定期开展一次统一执法日行动,进一步强化执法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统一执法日行动两次。在4月9日的统一执法日行动中,区执法监察大队会同松岗执法队出动执法人员20余人,在老虎坑环境园查处违法垃圾收运车3台,做出了责令整改的处罚。
4月15日,宝安区城管局积极参与全市的统一执法日行动,宝安区执法监察大队和区环卫处共派出执法人员30人,分成6个专职小组,分赴各街道,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在加强全路段执法检查的同时,全区六个街道都在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和环境园等处设立了执勤点,加大查处力度。据了解,此次统一执法日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80余人,检查劝导垃圾收运车辆45台次,其中位于松岗街道老虎坑环境园执勤点查处垃圾运输车车体不洁、未密闭情况14宗,正进行立案调查。
此外,宝安区加强垃圾收运密闭化专项整治宣传,印制有关宣传单张、温馨提示等6万张,并设立专项行动告示牌,要求和指导运输企业自查自纠,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切实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探索常态化 年内改造100座垃圾中转站
记者从宝安区城管局获悉,接下来,该局将按照市城管局有关垃圾收运密闭化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要求,继续在全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统一执法日行动为抓手,整合全区执法力量,开展联合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并形成合力,不断巩固前一段执法成果。
据悉,集中整治行动结束后,宝安区将垃圾收运密闭化执法工作转入常态化开展。除加强对各街道执法队日常巡查执法的督促检查外,将继续在松岗老虎坑环境园以及西乡固戍大型垃圾转运站设置固定执法执勤点,派驻24人进行专门值守。
与此同时,加强生活垃圾密闭收集点的监管,完善相关设施,淘汰不密闭后装式垃圾压缩车,取缔敞口垃圾池等。据悉,2014年,宝安区已率先启动了垃圾转运站的改造,已改造垃圾转运站3座,新增果皮箱和240L密闭式可移动垃圾桶各1万套,启用环卫作业车辆GPS监控系统,探索垃圾处理智能监管系统工程,推进“城管地图”信息系统研发工作。2015年,宝安区计划再完成100座垃圾中转站的改造提升。
另外,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加大区内违反垃圾密闭化管理规定的查处力度,杜绝垃圾收运过程中再次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互联网+城管”精细化管理更到位
记者获悉,2015年宝安区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手段,着力推进管理方式数字化。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研究服务器虚拟化,通过虚拟服务器群增强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完成“城管地图”系统建设,城市照明和垃圾收运监控系统上线运行。将数字化城管案件全面纳入考核。加强“5333”严管示范区和社区的信息采集和案件处置工作,重点做好全区48条严管路和“五个一”区域(即一条主干道路、一个重点行政区域、一个重点商业区域、一个主要广场、一个问题高发区域)的信息采集,有效促进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
垃圾分类投放 宝安人渐成习惯
逐年推进,强化宣传教育,夯实垃圾减量分类公众基础
记者从宝安区环境卫生管理处采访获悉,近年来,宝安力推城市垃圾减量分类工作,集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提升市民环卫意识,进而推进了市容环境的显著改观。
自2012年宝安区启动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创建工作以来,2013年即创建了包括区政府大楼在内的73个示范单位(小区)。
2014年,宝安区又发动了全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含部分驻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和国有企业及社区工作站,全面实施了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做到了机关事业单位(含公办学校)全覆盖、公职人员中小学生全动员,低碳办公、绿色就餐、资源回收等蔚然成风。经现场检查考核评价,全年共有73个巩固单位和160个创建单位(合计233个)工作达标。
宝安区在创建示范单位(小区)的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典型样板。如福永街道万福人家等小区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集模式,居民参与率和资源回收率明显提高;新安街道金成时代、新安湖等小区建立了绿宝宝志愿者常驻服务站,每周定期组织开展入户宣传、资源回收、手工游戏或分类督导,显著提高了居民参与率;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物业公司人人身兼义务宣导员,区政府大院成为全国节约节能示范机关;环保水务局食堂安排专人进行减量分类督导,人人践行光盘行动;公安分局将厨余垃圾原地处理、循环利用;区委党校提倡每位学员自带水杯;西湾小学、官田小学、弘雅小学等许多学校组织开展垃圾不落地漫画比赛,鼓励学生在教室和家中自行回收废纸等各类资源,从而带动了家庭的参与;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政务办、采购中心等文体、公务单位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窗口作用。
宝安区环卫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广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中,宝安区学习借鉴中国台湾等地的成功经验,以“小手拉大手”为切入点,从“娃娃”入手,大力倡导“垃圾不落地”和节约、低碳的文明行为,借以达到“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各个社区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标。
2014年,宝安区先后开展了50余场绿宝宝公益学院进校园宣讲、60余场社区“资源回收日”、5场“市民体验日”、8场公职人员践行垃圾不落地、20余场校园捐书换书(衣物回收)、4场“垃圾减量分类公益大使在行动”等宣传实践活动,在社区居民、公职人员和中小学生等群体中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资源回收等文明行为,累计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影响群众达30余万人,其中,参加过绿宝宝垃圾减量分类公益宣讲活动的中小学生受益颇多,他们也在带动自己的家长和朋友一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知晓度和参与率,宝安区2015年正在或启动开展民办中小学校垃圾减量分类公益宣讲、“绿能量˙i传递”垃圾不落地暨垃圾减量分类进机关进校园、“垃圾减量分类家庭巧手评选”和社区“资源回收日”等宣传活动,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参与热情也日渐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