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日本经济产业省12日宣布,日本12日成功从爱知县附近深海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日本希望2018年开发出成熟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采掘试验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属下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实施。该机构利用地球深处探测船“地球”号,从爱知县渥美半岛附近约1000米的海底挖入330米,到达可燃冰层后,通过把可燃冰中的水分抽出降低其压力,使水和甲烷分离,然后提取出甲烷,整个过程约用了4小时。该机构将继续在该海域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采掘试验,以进一步完善技术。
安倍晋三重新上台后,成立了自己亲自挂帅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其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之一。日媒称,即将出台的日本政府《海洋基本计划》将明确提出到2018年确立可燃冰商业化生产技术。
日本的可燃冰开发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02年与2008年两次成功完成在陆地上开采甲烷气体的试验。本次试验属于2009年度启动的第二阶段,将验证从海底地层取出甲烷气体具有的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
今后试验将进一步展开,对能否长期取出甲烷气体进行调查。可燃冰开发计划于2016~2018年度步入第三阶段,对实现商业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入最终的综合评估阶段。
■观察
可燃冰商业化 日本期待实现能源自给
可燃冰在日本附近海域分布广泛,埋藏量足够日本使用100年,仅本次试验采掘海域的埋藏量就可供日本使用10年以上。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日本核电站相继停止运转。为弥补电力缺口,日本不得不依赖火力发电,用于火力发电的天然气、石油等进口猛增,使日本出现巨额贸易赤字。日本期待通过可燃冰的商业化生产降低甚至摆脱对外依赖,实现能源自给。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政府选择在日本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公布这一消息,意在化解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的能源危机。他说:“日本不仅是在过去两年,因为福岛核电事故的原因加快了这个,但实际上日本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这个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包括这种非常规的能源开发与利用。同时实际上日本也更加加强了海洋立国的战略,也就是说日本因为它作为一个岛国,自然资源比较缺乏。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讲,其实利用海洋的资源,海洋资源里面未来有希望的就是天然气水合物。”
如果日本将来能够商业化利用的话,那对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对全球产生影响。
■链接
中国可燃冰储量可用数百年
中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德联合科考队的“太阳号”考察船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当今全球最大的碳酸盐结壳,面积达430平方公里。据专家预测,我国南海西沙海槽、台湾西南陆坡、南沙海槽、冲绳海槽海底可能存在大量的甲烷水合物资源,可以满足我国今后数百年的需求。
据专家们估计,我国“可燃冰”的资源储量为803.44亿吨油当量,接近于我国常规石油资源量,约是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据国土资源部专家估计,我国陆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我国使用近90年。
■知多D
“可燃冰”的正式名称为“甲烷水合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冰状物,通常存在于永久冻土带或大陆边缘的海域,因其点火就着,俗称“可燃冰”。可燃冰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一半,可有效减少地球温室效应,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新能源。2002年,包括日本在内的五国成功在加拿大北部永久冻土带的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