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近日,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的一则新闻称,曾为欧洲最大太阳能集团的光伏企业德国Conergy集团(下称“康能”)已向地方法院递交启动破产程序的申请。
在此之前,德国的各大太阳能企业,如Q-cells、博世太阳能、Sovello、Odersun等,已先后宣布破产或退出光伏业务。据德国《世界报》报道,康能公司曾是德国太阳能行业的一面旗帜,是德国仅存的几家光伏企业之一。
目前正值中欧光伏谈判敏感时期,康能的破产难免会对双方谈判产生影响。
6年内市值仅剩约1/44
康能总部位于德国汉堡,曾是欧洲最大太阳能集团。在2007年太阳能行业发展高峰期,康能的市值超过22亿欧元,如今只有5700万欧元。数据显示,2012年,该公司营收4.74亿欧元(6.11亿美元),运营亏损8300万欧元。据悉,该企业下属各子公司也将申请破产。
值得玩味的是,去年,该公司新任董事长孔贝格公开表示:“海外市场尤其是在亚洲和北美地区表现不俗,希望今明两年可能咸鱼翻身恢复盈利。”如今看来,咸鱼并未翻身。
据悉,此番申请破产主要缘于其10%的现有债权人反对吸纳新战略投资商的计划。康能表示,一个大型光伏项目出乎意料的付款延迟引发了其德国组件和安装系统生产流动性问题,迫使公司寻求债权人保护。
孔贝格称,“过去15个月,我们已经向债权人展示了投资商的两个具体投资方案。很遗憾,他们并没有就提案的及时实现达成可靠协议。没有一个稳固的资本结构,康能集团很难继续其发展计划。”
和许多光伏组件制造商一样,康能已经将其业务重点转向了对光伏项目依赖性更大的下游市场,但这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
康能目前寄希望于亚洲的一位投资商为其清偿银行债务、注入新资。公司在声明中称,公司领导层始终对前景保持乐观,他们相信在破产程序下,通过新投资人的资助,公司将会重新开展业务。
德国光伏企业相继倒下
事实上,在康能之前,德国的各大太阳能企业,如Q-cells、博世太阳能、Sovello、Odersun等,已先后宣布破产或退出光伏业务。
今年4月,市值在2007年高达80亿欧元,如今估计只有3500万欧元的德国太阳能电池厂Q-Cells提出破产声请。
今年3月,博世宣布无力生产并裁员,预计在2014年终结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业务,届时,所有的开发及营销活动将被终止。初步估计,博世总亏损达24亿欧元。该公司将其归因于全球产能过剩及无法支撑的组件价格下滑。
分析人士认为,来自亚洲厂商后来居上的竞争,以及德国政府取消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补贴的决定是这些光伏企业纷纷倒闭的原因。
对此,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不以为然。他认为,造成欧洲光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发起的页岩气革命,“美国页岩气”静悄悄”开发成功后,全球掀起页岩气的勘探热潮,这也让很多国家减少了对新能源等方面的投资,资本也将重心从新能源移至页岩气相关项目上,资本的减少加剧了企业的破产,这种现象同样在中国市场上演。”
或对中欧双反谈判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正值中欧光伏谈判的敏感时期,双方正在进行价格谈判。
业界认为,这一光伏巨头的倒下对于我国光伏业同样是个坏消息。欧洲发起“双反”的理由正是我国光伏业对他们产生了冲击,由于当地的光伏发电补贴减少,企业发展新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上游光伏设备需求大幅下降,高价的欧盟内光伏企业自然更没有了竞争优势。欧盟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就挥出了“双反”大棒。“而这一次欧洲光伏巨头的破产正反映了这种冲击,欧盟很可能就此说事,态度变得更加强硬,以压低我们对他们的光伏输出量。”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说。
其实,欧盟对中国的光伏“双反”一直比较强硬。在“双反”初裁结果公布前,这一议案曾遭到欧盟多数成员国的否定,甚至,欧盟当地超500家的光伏企业站起来联合反对。即便如此,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为代表的部分人和国家依然保持强硬态度。
6月4日,德古赫特宣布,从6月6日起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组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其间双方未能达成新的和解协议,自2013年8月6日起,反倾销的平均税率将升至47.6%。
“现在距欧盟提高税率的时间点还有一个月时间,正处于”双反”谈判的关键时期,康能破产一事,使得双方最终能否达成和解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王晓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