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风从草原来 温暖千万家

11月27日,随着又一轮强冷空气来袭,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赤峰市气温降至零下17摄氏度。林西县福源小区居民刘志峰家的窗户上已经结满了多姿的冰花,刘志峰老两口穿着单衣在屋里陪伴小孙子、孙女坐在地上玩游戏。“前两年我这供暖不好,家里冷得不行,不敢让他们到我这来,怕孩子冻感冒。现在这屋里暖和了,都有25摄氏度了,小孙子每天都能到我这来玩会。”

  刘志峰家里的变化得益于今年的供暖系统改造,他家的供暖方式从区域燃煤小锅炉取暖变成了清洁风热站集中供暖,实现了从“煤”到“电”的供暖方式转变。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温暖转变背后的动力竟是“风”。

  探索:供暖方式全新变革

  进入11月以来,蒙东协和新能源风电场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阶段。一排排巨大的风叶随风快速旋转,丰富的风能正转化为电能,带动电蓄热锅炉为扎鲁特旗鲁北镇5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稳定的风电供暖

  而在以往的冬季,这片风电场可没有如今的繁忙景象。

  作为国家规划的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蒙东地区的风电装机已经达到了901万千瓦,占到蒙东全网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蒙东电网风电发电量也已达到140亿千瓦时,蒙东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风电资源富集地。巨大的风电装机容量给风电消纳带来了严峻考验,风电用不上、送不出一直以来成为消纳的症结。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是全年风资源最好的季节,而这与蒙东地区的供热期相重叠,火电装机承担了大部分的供热任务,受供热影响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较非供热期明显降低。在这期间,新能源消纳和保障地区供热之间矛盾异常突出。”对于多年从事电网发展规划的国网蒙东电力发展策划部发展规划处处长李雪峰而言,促进新能源消纳一直是他重点研究的课题。而蒙东地区长达7个月的漫长供热期间,“风火”矛盾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风电场来说,也面临一定的困扰,“往年冬季,我们有电发不出,很多风机就停用了,不仅资源浪费,我们经营也面临困难。”谈起以往冬季风电场的经营状况,蒙东协和新能源风电场韩经理感到更多的是无奈和惋惜。

  同时,蒙东地区冬季传统的燃煤方式造成大部分地区供暖不暖、空气质量差,百姓对于清洁供暖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为更好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从2013年起,国网蒙东电力结合蒙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电网特性,开始探索风电供暖这一全新供暖方式,并积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关单位请示沟通,促成赤峰市林西县和通辽市扎鲁特旗两个旗县作为“风电供暖试点旗县”,启动风电供暖试点建设。

  国网蒙东电力通过与地方政府、发电企业、供热企业多方沟通协调,对当地长期采取的传统区域燃煤锅炉取暖方式进行了彻底变革,对老旧供热设备和供热线路进行了改造,对供热热力站进行了清洁升级,实现了供暖方式从“燃煤”送暖到“风电”送暖的深刻转变。

  “选择风电供暖这一方式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经过了多方测算和研究,利用富余风电转供热可以说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通过风力发电带动电蓄热锅炉替代区域燃煤小锅炉,能够增加冬季低谷负荷时段的用电负荷,既有助于解决供暖季消纳风电难题,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峰困难,在供暖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的空气污染。”谈起这次大刀阔斧的变革,李雪峰对风电供暖充满了信心。

  实践:全力以赴助风送暖

  这几天,赤峰市林西县大唐风热站的安全责任专工赵杰终于松了口气。在国网蒙东电力的技术支持下,大唐风热站锅炉加热棒绝缘击穿导致断路器跳闸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有效保障了该供热站近1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的稳定供暖。

  今年9月,大唐风热站在冬季供暖期到来前完成了风转热项目改造。在实际供暖过程中,供热站改变了规划的供热方式,产生了断路器跳闸影响供热的问题,这让赵杰万分着急。让他没想到的是,国网蒙东电力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组织研究解决方案,尝试采取技术手段将10千伏电压降低至1.14千伏,快速解决了加热棒绝缘薄弱的问题。

  大唐风热站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要得益于国网蒙东电力为风电供暖开辟的电力绿色通道。为了扶持风电供暖这一新生事物,国网蒙东电力在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方面为相关主体提供了最全面的电力保障。

  “为了让风电供暖项目能够顺利落地,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国网蒙东电力营销部智能用电处马丹找到风电供暖项目申报材料,向我们详细解释供暖政策对于项目实施的巨大作用,“我们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促成地方政府免费提供供暖用地,协调安排建设征地,为开发商提供税收减免和简化流程,协调工程建设实施难题;确定风电供暖电价执行峰谷分时大工业电价,为风电供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风电供暖项目建设包括热源点、管网、输电线路建设三个部分,电厂发出的风电通过电网输送到变电站进行降压后供给热力站,应用蓄热式电锅炉接入城市供热管网,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对终端用户供热,可独立运行,也可以起到调峰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风电供暖的实际效能,国网蒙东电力加快完成了1.75亿元的电网投资项目,包括新建变电站1座、改扩建变电站3座,新建10千伏线路5条,所有工程项目全部在冬季供暖期到来前完成,保证冬季供暖质量。同时,国网蒙东电力将供暖企业作为重点保电单位,提前深入供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对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电缆等设备进行全方位检查和调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制订详细应急抢预案,确保供暖用电安全可靠。“有了他们的贴心服务,我这心里一点不慌啊。”在赵杰心中,电网企业成为了他最坚实的保障。

  在国网蒙东电力的积极推动和努力下,目前蒙东地区已有7家风电企业参与风电供暖试点项目,发电容量58万千瓦,今冬有92.9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实现了风电供暖,风电供暖这一全新的供暖方式正在走进蒙东百姓的生活。

  收效:清洁风能温暖寒冬

  11月27日,走进国网蒙东电力调度大厅,在新能源信息监视和数据统计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风电供暖项目中涉及新能源指标变化的折线图。“这几个折线图的高点处基本都是接入风电供暖项目的风电场,他们的风电发电量和利用小时数都普遍高于其他电场,这些地区的火电机组电量得到一定收缩,也能减轻我们调度调峰的一些压力。”国网蒙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电力调度处处长朱宏涛向我们解释道。

  这些折线图反映出的数据在内蒙古汇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相关负责人洪军那里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今年,他们公司所属风电场为赤峰市林西县3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提供了清洁风电。“2017年我们电场的风电利用小时数达到了8828小时,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一倍。由于接入风电供暖项目,我们电场实现了冬季供暖期不限电,电量收益也创了新高。”谈起风电供暖带给电场的变化,洪军难掩心中的喜悦。对于他来说,风电供暖让他看到了电场发展的新希望。

  最能感受到风电供暖带来变化的还是供暖居民。在扎鲁特旗鲁北镇居民王桂兰眼中,这次的供暖改造不仅让她彻底告别了寒冷,实现了室内温度可调节,还让她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过了半辈子了,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能过上这样温暖的生活,天天后半夜被冻醒,外面煤烟到处弥漫,乌烟瘴气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现在真是太幸福了。”幸福,成为了王桂兰说得最多的词语。在这个寒冬里,风电供暖带来的清洁与温暖让王桂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

  风电供暖,让风电场的风车转起来了,百姓的家里暖起来了,电网企业的压力也减下来了。如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两个风电供暖试点项目已经为林西县和扎鲁特旗鲁北镇12万余户居民提供了稳定的供暖,每年实现年供热量52.57万吉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2.41万吨,增加当地风电消纳1.49亿千瓦时。

  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国网蒙东电力还将进一步扩大实施规模并争取更多政策倾斜,计划新建兴安盟阿尔山伊尔施镇风电供热项目等3个风电供暖工程,新增风电供暖面积约30万平方米,并通过密切监测负荷变化,为风电供暖企业简化手续、提供技术支持等措施,让风电供暖这种清洁供暖方式成为蒙东百姓生活的新风尚。(来源:国家电网报)

  吉林


  风电供暖,让百姓享受清洁暖冬

  初冬的头场雪刚刚光临,户外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屋里却是暖意融融:女主人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饭,小孩子在屋里光脚跑来跑去,老人正在用浇水壶给他心爱的君子兰浇水。11月9日,家住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国美小区的张巨星一家一片春意盎然。看到记者来访,张巨星老人对清洁供暖赞不绝口:“以前我们这儿都是烧煤供暖,到了晚上经常停热,早上起来屋里摸哪儿都是冰凉的。现在好了,整个冬天屋里24小时的气温都恒定在24摄氏度。我家里70多平方米,每年交上1700多元的取暖费,就能享受到这样温暖的冬天了。”

  位于洮南市供热站的洮南香酒业代销点个体老板王洪恩说起清洁取暖也津津乐道:“我们店离供热站近,以前一到冬天别提多脏了,到处都是煤灰,门把手上一会儿工夫就落上一层厚厚的黑黑的煤灰,人家嫌我们这儿脏,都不愿意到店里买酒。现在我们这儿改成了弃风电供暖,周围的空气干净了,来店里的顾客也多了。”

  一边是温度上去了,一边是污染下来了。洮南市这两家用户亲身体验的变化,源自一场供暖方式的变革。

  变革供暖方式


  冬季风电就地消纳

  从省会长春驱车向西,一路行走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黑色的土地上,一排排银白色旋转的风车引人注目。作为我国风电大规模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国家规划建设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吉林省风电装机规模已经超过500万千瓦,风电已成为国网吉林电力调控中心直调范围内第二大电源。

  然而,由于消纳能力有限,电源装机容量大,风电消纳难的问题始终存在。“吉林省电源主要以火电机组为主,其装机容量占省调直调装机容量的70%,其中供热机组占到火电机组的80%以上。热电联产机组运行在‘以热定电’模式下,发电出力可调节能力大大降低。”国网吉林电力发展策划部副主任闫浩向记者介绍,风电大发的时节也是吉林电网调峰最困难的冬季供热期。电网调度必须保证担负供热任务的热电机组出力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吉林冬季供暖期长达167天,占全年的46%,为保障居民供热,风电不得不为火电“让路”,所以冬季弃风现象严重,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低于全国平均值。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能源局和吉林省发改委提出开展弃风供热示范项目,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国网吉林电力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开展可行性研究,为项目开展提供吉林各地准确的风功率预测和负荷预测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弃风供热项目最终选址在风资源丰富且电网网架结构相对薄弱的白城地区。

  同时,为配合风电供暖项目并网,国网吉林电力还超前进行电网建设项目规划,扩建安广66千伏变电站,新建设3条10千伏线路。在外送通道方面,国网吉林电力先后建成松原、甜水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目前,500千伏甜水—松原输变电通道已贯通,500千伏甜水—向阳—长岭第二个风电送出通道正在建设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电供暖逐步取代了燃煤供暖,履行着弃风电量的就地消纳、缓解冬季供暖期间风电发电困难、改善地区冬季大气环境质量的多重任务。

  突破技术难题


  一“风”一“热”完美结合

  风能是如何转化成热能的?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在吉林省洮南弘阳亿达热力有限公司的加热站,记者见到了9台轰鸣运转的电锅炉。室外温度已降至零下2摄氏度,加热站内的气温却高达35摄氏度。车间主任郑宏起指着正在运转的电锅炉告诉记者:“我们弃风供暖项目是利用高温承压蓄热式电锅炉实现制热及蓄热,电锅炉的加热原理就像是大号的‘热得快’,通过电流,给每台锅炉中的电阻丝加热管加热,利用夜间的低谷电量给水加热到150摄氏度左右,再通过板式换热器,将热能交换给热力公司的二次热水网,最后把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送往千家万户,为他们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恒温供暖。”

  每台锅炉设有10个加热管,每个加热管功率200千瓦,每台锅炉的功率达2000千瓦,9台锅炉的总功率达1.8万千瓦。每台锅炉水容量150吨。“每天22时至次日5时是我们加热的时段,这期间我们利用夜间低谷弃风电量,把水烧热,这热量足够全天24小时不间断供热。这样算下来,我们这个加热站一天耗用9万千瓦时电量,一个采暖期共耗电1400万千瓦时,这在平时是白白丢掉的弃风电量。”郑宏起告诉记者。

  大唐向阳风电场经理杨春伟向记者介绍说,以上一个供热期为例,整个白城地区消纳风电电量3080万千瓦时,折合成标准煤约250.4吨,约减排651吨二氧化碳、2128.4吨二氧化硫、1852.9吨氮氧化物。

  为了保证弃风供暖,白城供电公司为洮南加热站架设了两条10千伏专用线路,还将两条专线用电设施的计划检修全部安排在夏季,确保设备不因停电检修而影响供暖质量。杨春伟称赞道:“如果没有电网企业的优质服务,弃风转化成热能是不可能实现的。”

  “风”“热”有感无形,如何监测?如果调度?国网吉林电力以科技手段给出了答案。

  在吉林电力调控中心的监视平台上,全省每一台热电机组的供水温度、回水温度以及供热量等数据闪烁跳动。记者看到,这套供热在线监测系统,让调度人员对全省供热电厂的运行关键信息一目了然。该公司调控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副处长孙勇介绍,调度员可根据这些参数,利用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和负荷预测计算出客户的供热需求,及时调整火电机组出力,为风电等新能源消纳创造空间。

  “调控中心是全省电网系统的中枢神经,而这个中枢神经则是由许多智能系统组成,我们利用这些智能系统调度风电等新能源消纳,也为弃风电量安全可靠地给电锅炉供电提供了保障。”孙勇说。随后,他带领记者来到调控中心电子大屏幕前。只见大屏幕右侧两个实时变化的全省风电、光伏当日消纳曲线,勾勒着吉林电网为风电等新能源消纳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就在几天前,这套神经中枢系统就显示了一次威力。

  11月13日,吉林电网的风功率预测系统预测出24小时后吉林西部将有一次良好“风期”。调控中心计划处专责张继权根据预测数据,在月度发电计划允许范围内,迅速调整了未来24小时发电计划。此时,吉林省已全面进入供热期,大量供热机组担负着城乡集中供热任务。压低热电机组发电量,就可能影响部分居民取暖。这个难题怎么破?“我们借助供热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准确掌握每台机组的状态,可以实现精准调度热电机组出力,做到满足供热最低要求的同时,为清洁能源让出尽可能多的负荷空间。”张继权向记者解释道,“我们还可以采取火电机组提前满发,借助供热管网蓄热储能等措施,来保证管网供水温度达标,到了14日则尽量保持热电机组低位出力。只要能提前预测、精确监控,我们就有把握把调度计划做得更精准。”

  14日当天,调控中心调控处副处长曲绍杰和调度员满意地看着火电机组出力曲线渐行渐低,而风电机组出力逐步走高。“此时,智能风电控制系统会随时从电网运行监测系统中抽取电网发电、负荷、联络线外送等数据,按照预定算法程序实时生成控制指令,自动控制全省40多家风电场的风电机组与电网状态,确保清洁电能充入电网的每一点负荷空间。”曲绍杰说,“这在以前那个靠打电话下达调度指令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几年来,国网吉林电力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先后完成了供热在线监视系统、风电功率预测、设计及风电的节能调度计划、智能风电控制等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实现理论发电能力、可用发电能力实时上传。而风功率预测系统、电网节能调度计划系统和智能风电控制系统则构成了吉林电网新能源智能调度系统。

  目前,吉林省的新能源控制技术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利用新能源智能控制系统,今年1至10月份,吉林省累计多消纳风电1.6亿千瓦时。

  据悉,该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科技攻关,开展新能源现货交易、中长期交易的日内实时调度控制策略研究,目前已完成中电投白城厂、长山电厂、四热厂、双辽厂与相关风电场“风火替换”模式的控制策略调整。

  目前,通过几个采暖季的运行,洮南热力站实现了冬季低温天气下满负荷运行。记者获悉,在总结洮南弃风供暖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吉林省已确定了6个风电清洁供暖示范项目,每个项目将与10万千瓦风电场联合运行,一共可满足12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供热需求。

  一“风”、一“热”,通过能量的交换和转化,正在吉林紧密相连。(来源:国家电网报)

  河北


  张家口签下风电交易第一单

  将进行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电力市场交易试点,首期交易1930万千瓦时用于清洁供暖

  河北省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近日在国网冀北电力交易中心挂牌。河北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这是全国首个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范例,交易电量将用于张家口市冬季清洁取暖,实现风电资源的就地消纳。

  政府、电网、发电企业和用户侧四方协作

  28家风电企业37个风电项目参与交易,申报交易电量达2350万千瓦时

  为探索清洁能源供暖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水平,在河北省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协调推进下,10月23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规则获得批复。

  目前,张家口市风力发电累计装机828.5万千瓦、并网803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85万千瓦、并网172.5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1.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千万千瓦大关,达到1117.5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70%,居全国前列。

  作为首个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将构建“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的四方协作机制。依托冀北电力交易系统,由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和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平台。按保证风电企业合理经济收益核实企业最低发电小时数,在此基础上,将风电企业最低保障小时数以外的增发电量部分纳入市场化交易平台,交易电量用于张家口市清洁供暖,实现就地消纳。

  交易规则获得批复后,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授权张家口发展改革委负责电采暖用户的准入管理工作,由张家口供电公司代理参与。经河北省发改委审核公示,张家口地区参与市场化交易准入风电企业52家,装机容量7373.35兆瓦,涵盖华电集团、河北建投、中节能、国电集团、中广核等多家电力投资主体。

  按照交易规则,河北首期交易依托冀北电力交易平台组织开展,电量规模1930万千瓦时,交易采取挂牌交易方式,交易电价0.05元/千瓦时。符合准入条件的风电企业均可自愿摘牌,按时间优先的原则在冀北电力交易平台统一出清形成交易结果。

  据统计,交易期间,张家口市共有28家风电企业的37个风电项目参与摘牌,申报交易电量达2350万千瓦时,超出挂牌电量1930万千瓦时22%,风电企业参与热情较高,市场交易活跃。

  风电供暖电价不超过0.15元/千瓦时

  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电供暖成本降低46.4%,与燃煤集中供暖基本持平

  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市场直接交易,通过市场机制降低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同时缓解弃风弃光问题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是此次交易的初衷和目的。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保障交易各方的利益,交易平台确定的交易价格为0.05元/千瓦时,再加上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等费用,成交后的风电供暖用电电价总体不超过0.15元/千瓦时。

  近日,经张家口市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审核后,对外公布了首期交易结果:11月份张家口市清洁能源供暖交易电量1930万千瓦时,22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30个风电项目中标,成交后的电供暖用户电价降至0.15元/千瓦时。

  张家口市能源局局长郭俊峰介绍说,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电供暖用户可享受到0.15元/千瓦时的优惠电价,较低谷电价0.28元/千瓦时又降低了46.4%,成本与燃煤集中供暖基本持平,这标志着清洁能源供暖推广的成本瓶颈被打破。

  开启绿色供暖新时代

  预计2017年消纳风电7.0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2.3万吨、未来年可消纳近30亿千瓦时

  采暖季是北方地方燃煤消耗的高峰期,也是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最为艰巨的时期,重污染天易发频发已成为群众的“心肺之患”。张家口利用风电供暖的实践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开辟了新途径。监测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张家口市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

  进一步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推进清洁供暖工作,今年年初,张家口市就着手谋划风电供暖项目,编制完成了《张家口2017年度风电供暖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张家口市启动实施了尚义县、怀来县、崇礼区、经开区509万平方米的风电供暖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能源局“每1万千瓦风电配套制热量满足2万平米建筑供暖需求的标准”,加快实施风电供暖。预计2017年消纳风电电量7.0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8.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1650.4吨。

  这还只是张家口市清洁能源供暖工程的一部分。郭俊峰介绍说,待全市20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工程全部完成后,年可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近30亿千瓦时。

  按照《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到400亿千瓦时以上;张家口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30%,通过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年替代化石能源1400万吨标准煤,可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来源:中国环境报)

  甘肃


  甘肃推进清洁供暖 缓解风光电就地消纳困局

  遭遇弃风弃光“寒潮”的甘肃省,这个冬天将迎来一个“暖冬”。逐步推开的清洁供暖工程,在减少燃煤排放的同时,帮助甘肃开辟了新能源就地消纳的新渠道,使甘肃弃风弃光大幅下降。

  今年以来,新能源供暖在甘肃部分市县逐步推开。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通过市场化交易模式,在甘肃金昌、瓜州等地进行新能源供暖试点,利用新能源弃风弃光电量供暖。记者了解到,作为甘肃第一个大型风电供暖试点项目,瓜州第一、二热源厂供暖所用的电能均来自当地的清洁能源。瓜州县能源局介绍,瓜州清洁能源供暖采用高压电极锅炉+蓄能技术的方式,新建了供暖面积160万平方米的电锅炉供热系统,改建了供暖面积140万平方米的“煤改电”项目,最终将使全县供暖清洁化。

  甘肃省电力公司介绍,在2016年—2017年采暖期,金昌和瓜州合计共签订新能源供暖合同电量1.35亿千瓦时。

  在推进清洁供暖的同时,甘肃积极推进各领域的电能替代,在清洁采暖、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家居生活等终端用煤、用油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甘肃省电力公司对电能替代重点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通过大力推广,目前张掖、兰州、平凉、武威等地电采暖、热泵等清洁供暖项目都有了较快发展。

  甘肃是新能源大省,目前全省风电装机1277万千瓦,光伏装机778万千瓦,新能源已经成为甘肃第一大电源。由于消纳困难,甘肃弃风弃光一直居高不下。今年以来,伴随着清洁供暖等措施的推行,甘肃弃风弃光出现了约10%的降幅。

  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截至10月底,甘肃共有电锅炉热泵用户823家,用电容量48.49万千瓦,年用电量6.23亿千瓦时,供暖面积957万平方米。通过清洁取暖,可减少燃煤使用22.5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9.75万吨、二氧化碳4.01万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风从草原来 温暖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