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对冲政策、气候气温、电能替代等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7%左右,全年增速3%左右,全年用电量有望达到7.4万亿千瓦时。”7月5日,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党委书记张运洲在该院2020年第一批基础研究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本次发布的四项报告分别为2020年版《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中国电源发展分析报告》、《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国内外电力市场化改革分析报告》,是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连续第12年公开出版基础研究报告系列。
张运洲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新能源形成规模远超预期,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电力供应较好的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力需求年均增速延续本世纪以来四个五年规划所呈现的下行趋势,2021年用电增速大幅度反弹,有可能达到8%到10%, “十四五”后四年电力平均增速恢复到4%-5%正常区间。
电力看经济:各行业达产进度将呈现明显差异
回顾2019年电力需求特点,受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气温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明显回落。其中,各部门用电量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降幅最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和电力需求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本次发布的《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0)》认为,当前我国复工复产成效显著,经济正在加快恢复。1-5月全社会用电量已达到去年同期的97.2%,后续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疫情全球蔓延导致的国际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按照电力看经济的逻辑,构建行业达产指数以研判经济运行恢复进程。计算结果显示,“后疫情”时期我国各行业达产进度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预计全年达产程度超预期。第二产业中,受国内稳增长政策提振,装备制造业、高耗能行业于5月份率先达产;受限于国内外消费需求不振,消费品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最快于三季度达产。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三季度达产,生活性服务业受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影响,餐饮、旅游等聚集性、接触式服务行业恢复相对滞后,预计四季度基本达产。
反映在用电需求上,预计四个季度用电量增速分别为-6.5%、3.5%、7.1%和6.8%,下半年用电增速较上半年将显著回升。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预计全年分别增长4.0%、2.1%、2.9%和7.6%。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防控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快速增长,《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0)》预计生产性服务业用电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增速约为8.1%,而高耗能、装备制造和生活性服务业用电将低速增长。
新能源消纳:完善调峰辅助服务和跨省区交易机制
截至2019年底,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40.8%,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31.1%,比上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电源结构优化、绿色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中国电源发展分析报告(2020)》预计今年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21.3亿千瓦,净增发电装机约1.2亿千瓦,装机增速较2019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净增装机规模中的占比将分别为35.6%、7.9%、1.9%、29.9%和24.9%。
《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0)》认为,新能源发电装机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速,也对新能源消纳提出更高要求。2019年,我国新能源利用率96.7%,提前一年实现新能源利用率95%以上的目标。受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可能有限、新增装机存在不确定性和跨省跨区交易组织难度可能增加等因素的影响,2020-2021年新能源消纳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初步测算2020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整体可以保持95%以上,但个别省区面临较大压力。
参与电力市场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有效举措之一。2019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2%。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以典型新能源富集省份为例,对新能源消纳的典型交易机制成效进行量化分析,指出各类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对降低新能源弃电率、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均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同机制对于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成效有明显差异。
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进程,《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0)》建议,下一步应重点完善我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与新能源跨省区交易机制,激励各类资源为系统提供灵活调节能力,逐步建立相互开放的、跨省区的统一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