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神州掀起能源建设澎湃热潮!

能源项目投资金额大、产业链带动效应强,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稳增长提供充沛动力。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云南公司高美风电场为西南地区源源不断输入绿色电能。国家能源集团/供图

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

能源电力既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下,正值经济回暖的关键时期,能源行业开足马力,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民生用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加速推进,核电积极有序发展,油气增产增供,新能源基建方兴未艾。

据预计,2023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3亿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9亿千瓦左右,原油产量达到2.05亿吨,天然气增产60亿立方米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达到4.23亿千瓦,核电新增装机289万千瓦……

人勤春来早。从大漠到海岛,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间,能源行业铆足干劲,按下“快进键”:东南海域的风机徐徐转动,西北戈壁上的风光大基地建设正酣,一大批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密集开工、加速推进,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煤电油气保障,也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了澎湃动力。

奋楫争先 铆足干劲开新局

“开工!”1月28日,兔年第一个工作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2023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宣布,包括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二期、榆林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50万吨/年DMC工程、黄陵矿业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在内的795个重点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达5646亿元,同比增长26.3%。

开局关乎全局。连日来,多地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动员会”“集体开工仪式”,全面吹响促进经济增长的冲锋号。煤化工、特高压以及风电光伏等重大能源项目无疑是今年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

内蒙古要求,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力争并网装机达2500万千瓦以上,建成拓展场景应用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青海提出,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1090万千瓦建成并网,第二批700万千瓦全面开工,第三批1000万千瓦计划目标争取获批,李家峡扩能并网发电,加快建设羊曲、玛尔挡水电站,开工建设哇让、同德等抽水蓄能电站。

新疆明确,要推动央企、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大力发展高端聚烯烃等精细化工产业。同时,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智能化煤矿,推进“疆电外送”配套煤电和疆内支撑性煤电项目。

能源企业也在忙生产、抢订单、投项目……铆足干劲“跑起来”!在东方电机生产车间内,抽水蓄能、重点核电、清洁低碳热电等核心装备制造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国家能源集团,首月生产运营迎来“开门红”,全月发电量、铁路运输量、船舶运输量、化工品产销量全部超计划完成,自产煤产量连续16个月保持在5000万吨的峰值水平。

电网投资对促进宏观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透露,2023年,国家电网的电网投资额将超过5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将进一步扩岗稳就业,2023年计划再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计划开工建设5座抽水蓄能电站。

神州大地,能源项目建设正掀起澎湃热潮。“近年来,国际能源供应持续紧张,价格高企,供应链被严重打乱。”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能源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链带动效应强的特点,此时加快推进能源项目建设意义重大,既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能为工业持续复苏提供充沛“血液”,还能以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 绿色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8.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其中,火电增长0.9%,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增长5.3%,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2022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2.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煤炭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石油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天然气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

在“双碳”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投资正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推进跨区输电通道、新能源大基地等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重大工程投资建设,可以带来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增长、稳就业、引导民间投资等经济效益。”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举例,“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完成抽水蓄能建设投资7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规模接近2300亿元,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0万个。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产业将拉动我国GDP增长2.5万亿元,提供402万个就业岗位。此外,绿色投资还将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加速电力系统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平衡安全保供和低碳减排,为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能源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阔步向前。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表示,将牢牢把握绿色转型发展大势,到2025年,确保新增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提出,做大清洁能源业务,精益运行长江干流梯级枢纽,高效推进水电及抽蓄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事业发展。国家能源集团透露,将继续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推进“宁电入湘”配套新能源基地一期光伏及江苏射阳、浙江象山、山东渤中及半岛南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年内投产。

袁家海认为,未来投资建设重心将继续向新能源和源网荷储协同方向转移。水电投资将继续向西南和南方地区推进。四代核电和小型堆核电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的突破将推动核电加快投资部署。火电投资重点将转向灵活性改造、节能降耗改造和供热改造,支撑系统灵活性的同时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为解决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电力供需平衡问题,以短时电化学储能和长时氢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以及需求侧资源同样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导向鲜明

从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来看,2022年三大产业用电量均呈增长态势,折射出我国经济稳定恢复、活跃度提升的良好态势。业内预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将明显恢复,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有望迎来较大增长。在此背景下,能源项目有了更坚实的市场依托,能源项目建设和社会经济增长有望形成更良性的互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并不是简单的增加投资,而是要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的基础上,寻求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煤炭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在产量上做文章,不拉长产业链、提高转化率,就不可能改变简单“挖煤卖煤”的局面;再比如,国家鼓励“适度超前”谋划电力保供措施,但地方自主规划之间不配套、不衔接、不同步可能会导致无效投资,盲目跟风投资建设煤电和新能源项目可能会加重电力系统的负担。

袁家海提醒,能源电力项目建设,既要防范发电装机不足的缺电风险,也要防范煤电基荷发电能力过多而灵活性不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超出系统消纳能力、用电负荷缺乏弹性响应能力等结构性矛盾导致的缺电风险,要坚持将电力系统结构转型和整体优化作为提升供应能力的主要抓手。

对企业而言,投资建设也要算好经济账。“要更加重视资本回报质量和经营业绩‘含金量’。”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强调,多举措提升管理效益和发展质量,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努力奋斗。

“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投资回报。”林伯强指出,放眼全球,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掌握关键技术,能够帮助中国企业从资源和产品出口跃升到能源技术和标准出口,从而更好地开辟全球市场。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科技创新要发挥核心驱动作用。袁家海指出,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从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力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神州掀起能源建设澎湃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