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我国农村沼气利用政策亟待升级

在传统能源日趋枯竭、环境气候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沼气作为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我国农村,由于政策重视以及农村特点,户用沼气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然而,日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以下简称中咨公司)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随着农村环境的变化,这种广受农村用户欢迎的能源利用形式也面临新的挑战。

  中咨公司在对四川、宁夏、湖南等省区的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后指出,我国的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各种不利于沼气进一步利用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严重影响了沼气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新情况调整当前政策。

  报告建议,应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统筹考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资金比例,并强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也表示,随着农村沼气发展,一些农村地区确实出现了服务体系不完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他建议未来加大政策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发展“产业沼气”,在继续加强户用沼气建设和服务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沼气建设上投入更多资金。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促进农村沼气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着重统筹规划,建管并重,提高沼气的利用率。

  沼气发展势头强劲

  在宁夏省中宁、西吉、隆德、盐池等县,8立方米的小沼气池为农户们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在此之前,这些地区农村农民只能用木柴烧水煮饭。如今,打开沼气灶阀就能烧水做饭,牲畜粪便都被收集起来倒进沼气池,这些地方再也看不见烟雾缭绕、粪便满地的景象了。

  中咨公司的专家告诉记者,“以前大多数村子到处是柴堆,猪圈茅厕东一处,西一处,到了夏天,粪水外流臭气熏天,现在许多村里人家建起了沼气池,家中养几头猪或几头牛,粪便集中处理,很少闻到异样的味道。原来到处乱堆的秸秆,也被粉碎成沼气原料,避免了因焚烧带来的空前污染。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做饭时,沼气灶一开立即会喷射出淡蓝色的火焰,省了煤不说,灶房也干净卫生了许多”。

  沼气池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建成一个循环经济的链条,把农村的秸秆、粪便、垃圾,变成燃料、肥料、饲料。农户建一个沼气池,养几头猪或几头牛,同时种植一个果园或菜园,猪牛粪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渣当肥料,沼液当农药。不仅消除了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土壤养分。

  该专家告诉记者,在宁夏,由于推广猪牛一沼一果“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种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气物转换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中咨调研报告粗略统计,建成“三位一体”的农户每户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000元,而0.5亩“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年增收4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沼气的规模化利用更为农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以四川遂宁市顺木牧业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是一家年存栏量5000头的农业龙头企业,借助中央补助资金建起了一座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仅利用沼气发电一项,一年就能节省电费15万-16万元。

  报告还援引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实施沼气工程以来,每年可以为农民直接增收节支150亿元。

  “沼气利用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该专家表示。他举例说,例如一户农民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5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3亩薪炭林一年的产柴量,或者150亩干旱草地的地表生物量。

  农业部统计,目前,农村沼气工程年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生产沼肥约3.85亿吨,使用沼气相当于替代18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500万吨,替代薪柴相当于1.1亿亩林地的年蓄积量。

  多问题困扰沼气发展

  高俊才介绍,我国沼气利用的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前30多年为初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因技术不够成熟,管理措施也跟不上,沼气池数量经历了“两起两落”的曲折过程。2003年后,我国沼气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并陆续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国债项目建设,2005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而2007年以来,沼气利用进入了优化结构、建管并重的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村沼气被列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国家对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2002—2009年,中央用于沼气建设的投资达到了190亿元。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农村沼气的中央投资达到了52亿元,农村沼气建设势头更加强劲。

  不过,中咨报告指出,随着利用环境的变化,农村沼气发展也面临诸多新问题。由于沼气设施初期投资数额较大,而国家补助资金与日益高涨的成本差距扩大,沼气池的建设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根据宁夏有关部门的统计,沼气池的主要建材水泥和机砖的市场价格由2004年的240元/吨、0.13元/块分别上涨到了55元/方和45元/方,建材价格近乎翻番。目前建造一座沼气池的主体结构一般需要至少2500-2800元左右,而这仅仅是沼气池的成本,不包括改厨房、盖厕所、改猪圈和搭建保温暖棚的成本。安徽省阜阳市农村能源办测算,按照现行价格,该地区“一池三改”所需要的费用超过6000元。

  “国家的资金补助标准仅从1200元调整到了1500元。建设成本的大幅提高,导致一些地方的农民特别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户感到负担加重”。该专家表示。

  另外,在四川省,经过连续多年的大规模建设,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好的农户大多数已经用上了沼气池,待建农户多数在山区,建设条件差;山区农村大部分壮劳力普遍出外打工,家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也无法完成投劳工作。随着村庄合并步伐加快,加上农村养殖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农户数量减少,发酵原料也出现了短缺的问题。负担加重、劳动力缺乏、原料短缺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民建沼气的积极性,该专家指出。

  此外,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经费,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也让沼气效益难以正常发挥。调研报告指出,由于国家采取直补农户的政策,在下达建设资金时没有安排基层服务站的工作经费,使很多地方在项目推广、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捉襟见肘,不少地方农村能源管理和推广机构自掏腰包开展工作,甚至出现干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集成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直接导致后续管理和服务跟不上,使维修、保养等工作难以满足需要,一些户用沼气池因此报废。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新生力量,沼气的发展除了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就是缺少适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中咨调研报告指出,现在使用的泵大都是根据水泵改造的,几乎没有专为抽取沼渣设计的电泵,难以解决厚实坚挺的沼渣粪壳的抽取问题。脱硫器和脱硫剂在功能和性能方面也没有较大突破,造成沼气灶具容易腐蚀报废。同时,长期以来户用沼气池都是采取砖混结构或混凝土现浇方式建设,不仅耗工耗时,对技工的技能要求也较高,有时难以保证工程质量。近年来一些企业采用玻璃钢等新材料生产的新型沼气池,由于造价偏高等问题推广较慢。

  此外,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仍相对不足。其原因除了农民惯于使用化肥、宣传示范不到位以及农户不能完全掌握综合利用技术之外,一些大型沼气工程在生产沼肥过程中设备投入较大,导致成本和价格偏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也是重要原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我国农村沼气利用政策亟待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