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畜禽养殖方式的变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沼气建设面临一些新情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告诉记者,随着农村沼气发展,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服务体系不完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未来应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理顺农村沼气管理机制,并对沼气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扶持。
高俊才表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中国2004-2010年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都对发展农村沼气提出了明确要求。而 “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已经达到212亿元。这些政策极大促进了农村沼气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占全国适宜农户的33%。此外,近年来中央资金还支持建设了3000多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和2万多处养殖小区等小型沼气工程。
高俊才建议,未来应加大政策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发展“产业沼气”,在继续加强户用沼气建设和服务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沼气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引进、研发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沼气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事实上,为了加强沼气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试点示范,10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已经启动了农村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提高农村沼气产气率、扩大沼气应用范围、提高沼气利用效益。
未来能源青睐清洁沼气
记者:发展沼气对于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对沼气日益重视,您能否介绍一下为什么沼气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发展沼气的经验有哪些?
高俊才:沼气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资源丰富、造价低廉、热效率高、清洁卫生等特点,在优化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
国外发展沼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7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尔泰首先发现,在厌氧状态下有机物质腐败后能产生可燃气体(即沼气),并测定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等气体。1781年,法国科学家L.穆拉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沼气人工发生器,此后沼气不断发展。1973年发生的世界石油危机,成为欧洲发展沼气的一个转折点,人们认识到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在西欧共同体国家中被激发起来,此后,欧洲加快了沼气产业的发展。
比如瑞典,在沼气开发利用方面独具特色,既利用动物粪便、动物加工副产品、食物废弃物生产沼气,还专门培育了用于生产沼气的麦类植物。从1996年开始,将沼气提纯至甲烷含量95%以上,作为汽车燃料,并建立了技术标准。据有关部门到瑞典的考察了解,目前已有约800多辆公共汽车使用沼气燃料,有4500多辆小汽车使用汽油、沼气与天然气混合燃料,近年来火车也开始使用沼气作燃料。在交通工具的气体燃料中,沼气占54%,其余为天然气。在斯德哥尔摩、哥德堡等城市,已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使用沼气。据有关资料介绍,瑞典建设了40家沼气提纯工厂和一批沼气动力汽车加气站,全国20%的车辆用沼气做燃料动力,消费量已超过了天然气。瑞典沼气协会在对需要和可能进行测算后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沼气等,到2020年将瑞典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不依赖石油的国家。
再比如德国,2004年,国会对《可再生能源优先法》进行修订后,沼气快速发展,2006年后沼气产量在欧洲排第一(英国的人均量仍为第一)。新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颁布后,使沼气发电上网更具有吸引力,沼气发电的装机总量快速增长。德国沼气协会预计,沼气热电联产厂的投资,到2020年将累计达到500亿欧元,提供就业岗位8万多个,发电量750亿千瓦时。
英、法、美等其他欧美国家和印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老挝、尼泊尔等亚洲国家,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沼气发展。
中国沼气发展步入新格局
记者:我国沼气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高俊才:我国是沼气开发利用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9年夏,有一位叫罗国瑞的归国留学生就在广东汕头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沼气商号“国瑞瓦斯灯商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发展沼气非常重视,在建国初期,毛主席就提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要好好推广”。1980年和1982年,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农村沼气,指出“发展沼气很好,是个方向,可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搞沼气还能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肥效,可以解决农村大问题”。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湖南考察沼气农户时指出:“农村发展沼气很重要,一可以方便农民生活,二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也多次视察沼气项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国以来,我国的沼气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前30多年,为初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因技术不够成熟,管理措施也跟不上,沼气池数量经历了“两起两落”(“落”的幅度达50%左右)的曲折过程;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为工艺不断完善、技术逐步成熟的阶段,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沼气池数量达到980万户;200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进入优化结构、建管并重阶段。2010年,根据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的要求,比上年又增加了中央投资,中央投资达到52亿元,用于“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任务)。
2004-2010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等,都对发展农村沼气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亿元。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被广大农民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记者:我国农村沼气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高俊才:近年来,农村沼气发展的特点和成效,一是户用沼气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左右,占全国适宜农户的33%,比2005年增长20个百分点,受益人口达1.55亿人。
二是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稳步推进。适应畜禽养殖方式变化和规模化养殖场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投资7亿元,支持建设了2万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等小型沼气工程;2008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投资36.5亿元,支持建设了3119处大中型沼气工程。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去年底,全国沼气生产工已达26万多名,各类沼气生产和服务企业390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农村沼气全行业实现产值240多亿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
四是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农村沼气,一举数得,既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用能,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可防止砍伐林木做薪柴,保护生态。既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增加农民收入。种植水果、蔬菜,施用沼渣、沼液作肥料,既增产、又优质,既好吃,又能卖好价钱。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有效措施,又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沼气年产量130多亿立方米(约为全国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0%),减排二氧化碳5000多万吨,生产有机沼肥近4亿吨,为农民增收节支400多亿元。农村沼气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消除疾病传染源、降低疫病发生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