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农村沼气“叫好”更应“叫座”

一年一度的扬州两会将于明年1月中旬召开,这将是2011年我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为了更好地汲取民智、汇集民意,从今天起,开设“市民议案”栏目,给广大热心读者提供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平台,在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欢迎您通过本报热线96496,发表真知灼见,也可就内容各抒己见。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扬州就开始推广使用沼气,但在全市99万农户中,真正使用沼气的却只有5万户。40年推广,5%的使用率,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落差?低廉用气成本、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优势,又为何不足以让沼气走进寻常百姓家?沼气推广之路究竟走向何方?记者日前对此展开调查。

目击

猪粪变宝,养猪厂月节电3万元

中午11:30,临泽农户刘女士打开灶阀,炉火旺盛,一盘小青菜很快就新鲜出炉。她用的是沼气。一年前她还在传统的锅灶旁,用秸秆做饭。刘女士告诉记者,“用沼气不需要花很多钱,大概只有100元钱一年。而一瓶煤气就要105元。”

虽然是一个下雨天,但记者在高邮市临泽镇强民沼气专业合作社内看到,工作人员还是照常将废弃的沼渣、沼液装车,送往临近的葡萄园。人畜粪便、秸秆沼气化后的废弃渣液,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种植大户抢手的有机肥。

扬州市第一个畜禽厂沼气治理工程项目,今年7月份投入使用。而在投入使用之前,这里曾经是群众抱怨最多的地方。工作人员老于说,“农田不需要肥的时候,整个场子周围堆满肥料,一万多头猪,一天生产6吨粪便,十天就是几十吨,难闻的味道导致周边群众意见很大。”

经过调节、发酵等一系列程序,原来臭气熏天的猪粪开始变废为宝,转化为电能,节省了养殖成本。

养猪厂厂长张小冬告诉记者,没有这个项目时猪场每个月用电就是3万多,现在相当于把这个电费节省下来,也就是每月省了3万多。

追问

40年推广,为何仅5%农户使用?

尽管高邮沼气工程红火,但在全市99万农户中,真正使用沼气的却只有5万户。40年推广,5%的使用率,为什么不足以让沼气走进寻常百姓家?沼气推广之路究竟走向何方?

高邮市三垛镇居民王大妈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她开始尝试使用沼气,可是动不动就断气,气味难闻的沼气经常让她很受气。“以前那个沼气,烧了一天左右就没有用了。”王大妈说,“用那个沼气还有味道。”

市农村能源与农业生态环保推广站站长朱平庆介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扬州的沼气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技术不健全是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开始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一个坑,上面加个盖子,但是利用率不高,时间一长不是倒塌就是失败。”

近几年,沼气技术日益完善,但是由于管理不健全,农民对于沼气的产生原理、沼气池的日常维护知识不熟悉,一家一户的沼气池时常遭遇拥堵、不产气的尴尬。

2011年,高邮市临泽镇强民沼气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目前合作社服务的用户已经接近800户,专业服务人员的常态化管理,让居民使用沼气正常了起来。合作社负责人说,合作社的作用就是为农户提供进出料以及维修等服务,一个是保证农村使用沼气的用户能够正常使用沼气,使用过程中能够不脱节,保证村民使用沼气在9个月以上。

出路

循环利用,沼气提纯走向市场

对于沼气专业合作社来说,每户年均交纳的150元服务费,以及沼液、沼渣等有机肥的出售收入,维持日常的运行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大型养殖企业来说,进行沼气的循环利用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他们都期待政府扶持。

张小冬希望:“建议政府加大对工程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在沼气提纯的市场化运作上加强研究,让沼气走向市场。”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成为热词。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负责人阚成法表示,沼气工程为农村的秸秆找到了出路,为杜绝人畜粪便等疾病污染源找到了办法。市农委农村能源与农业生态环保推广站站长朱平庆介绍,在西方,二氧化碳等废气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出售的资源,不少大型养殖厂年产生的沼气资源可能达到百万立方米,自给自足的同时,作为资源出售也有现实性。“将来我们沼气可以提纯,提纯就是加压,变成天然气,给车子加气。压缩罐车来了拖到扬州去,就可以给用户用了。”

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创造产业价值,小小沼气池,可以迸发无限能量,中国有9亿多农民,相比于城市,农村的碳排放量同样不少,将秸秆、人畜粪便进行科学处理,同样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还世界一个蓝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农村沼气“叫好”更应“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