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岭村渌口坡——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但是现在她注定要成为一个被历史记住的村庄。
10月29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独岭村渌口坡,看望了住在这里的53户乡亲,小小的村庄沸腾了……
当时,温家宝总理在村支书、主任的陪同和乡亲们的簇拥下参观了这个村子。他边走边听介绍,没有按陪同人员的指引,而是自己推开了几户乡亲的家门,在这几户乡亲家中,总理和乡亲们聊得很开心,问了乡亲们很多问题,如国家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政策的落实情况,还了解了农村医疗、孩子上学、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当他打开沼气炉开关时,串串火苗映红了他的脸。当总理亲切地询问乡亲们对政府、对他有什么要求时,乡亲们说,希望能修一条几公里长的水渠,这样他们的农业生产用水就有保障了。总理当即交待陪同的相关工作人员研究解决。
因工作关系,我到过这个普通的村子两次,然而就是因她的普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甘蔗和稻谷
村子离南宁不远,车子从南宁市区出来,上了高速公路往东走30多公里后从伶俐出口下来,再往南走3公里左右的乡村公路就到了。这条路是乡间常见的柏油路,路面黑油油、平滑滑的,路两旁很干净,车子开得很平稳、感觉很舒适。因正是收获的秋季,路两边的甘蔗长得很高、很粗壮,由于地势比较开阔,金黄金黄的稻谷,一大片一大片的,风一吹,稻浪起伏,秋日下一幅和美的田园风光画,煞是好看。
在村子,乡亲们先带我们去看了蔗林和稻田,乡亲们介绍说,现在种的甘蔗品种是台糖22号,今年较干旱,一般亩产6吨左右,如雨水充足,产量会更高些。稻谷是袁隆平院士发明的超级水稻,单季亩产可达到五六百公斤,产量很高。乡亲们告诉我们,在渌口坡,农户收入主要来自甘蔗、水稻和外出打工。今年村里种植超级水稻130亩,总产量预计能达到169000斤。这几年,糖厂收购甘蔗的价格达到300元左右一吨,全村种植良种甘蔗的面积增加到230亩,预计总产量1200吨。仅这两项,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就将比去年增加400元,预计达到3200多元。收入增加了,经济基础打好了,村里的各方面建设就有了条件,村民的积极性也容易调动起来。仅2005年以来,渌口坡群众自筹的建设资金就达40000多元。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沼气和农居
村里的房子多是这几年建的一层带院子的砖砌平房,离新房子不远是废弃的土坯旧房子。乡亲们这些年经济宽裕了,生活好起来,大多搬进了新房子。新房子的结构更合理,一层有好几间住房,有厨房和厕所,由于贴有瓷砖和用上了沼气,厨房里没有了杂乱堆放的柴火和熏得乌黑的灶台,厕所也少了熏人的气味。房子的顶上是平台,用来晒收获的玉米(1585,1,0.06%)和花生,有几户还在上面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们看了几户乡亲的家,庭院很干净,井井有条的,房间都比较多而实用,房内摆设不奢华,但不缺少生活用品。从远处往村子看,看不到传统农村袅袅炊烟的景象,这要归功于生态村建设中的沼气工程。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并解决农民做饭用柴火的问题,当地政府鼓励每家每户都建造沼气池,给每户补助了25包水泥,大力推广沼气的使用。建造沼气池很简单,使用也很方便,挖一个三立方米左右的地窖,把有机肥倒入,盖好盖子,接上管子,过几天就有沼气用了,花的钱不多,真正方便实用。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建造了沼气池,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屋里屋外都干净了,更大的好处是周边的树木没人去砍了,长得越来越好,树多了、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更新鲜了,村里村外环境好起来了。
大榕树和小卖部
村口有一棵大榕树,村里人说,大树有100多年历史了,但是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到底有多少年。榕树的树荫很大,树下有一些长条的石凳,乡亲们下田地、外出打工回来,或茶余饭后,在树下小憩,或坐或躺,谈天说地,很是惬意。榕树边有一口小水塘,水不多,两头水牛懒洋洋地躺在水里,几只鸭子在它们身边戏水。树下有一个小卖部,是一位姓韦的阿叔开的。韦阿叔是位残疾人,右手没有了手掌,但是他总是乐呵呵的,很和蔼。小卖部卖一些盐油酱醋、沐浴露、洗发水之类的日常用品,门口摆着几张小凳子,给大家闲坐。韦阿叔说,生意还行,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加上地里的收入,生活还算可以。小卖部的墙上贴着好几张纸,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村里的公告栏,里面有村规民约,村民各户用电收费、各种补贴的发放和计划生育的情况等等。村里的各种管理事务就通过这个公告栏让所有村民都了解和参与了。
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又回到小卖部,继续和店主、村民拉家常。通过聊天,我们了解到,多年来这里很少有犯罪的情况,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待客热情,走进村里的外地人,很少空手离开,或几个水果或一小袋花生,都是乡亲们田地里种出来的。我们感觉到村民们心态很平和,没有焦虑,没有彷徨,没有空虚,没有无目的的生活,这恰恰是我们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道路
村里的道路是两年前全市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时修建的,路面不是很宽,可以开过小汽车,道路通过每家每户的门前,给农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路修好后,村民逐渐形成了一个好习惯,全村各户每天有几户人出来,清扫路上的落叶和杂物,这样的轮流打扫方式使村子总显得很干净。这种干净是农村里少有的。道路两边的黄土被枯枝和落叶自然覆盖,还长有很多果树和野生的花草,很少有生活垃圾。路边小树下拴着的几头小牛在安然地吃草,一些鸟在觅食,很有原生态的味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充实、自然的农村生活,这就是当代农村、农民生活的真正情况。
独岭村渌口坡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大部分农村依然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要建设新农村不容易。一是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解决历史欠债、基础设施等问题;二是解决农民受教育、提高素质和提高保障水平的问题,任务非常艰巨。在南宁市的一个新农村试点县中,光是道路、水利的建设资金,自治区和南宁市就拿出了好几亿元给予支持。然而,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这样的速度全面较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很不现实的。渌口坡经过多年努力,渐变的过程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真正要把握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基础先行、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要求。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地走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覆盖全面,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建别墅、住楼房的问题,也不是给某一个区域确定一个什么标准,更不是只抓农村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的发展差异很大、很不平衡,有的集体经济条件好些,有的村容整洁些,有的村风较好,有的民主管理较完善,我们要根据各地农村的优势,从薄弱环节入手,缺什么就重点抓什么,解决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分阶段实施,从某方面的优势入手,逐步实现全面的发展。渌口坡就是从搞道路、沼气等基础建设入手,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再进一步抓了村民自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才逐步形成有一定基础的集体经济和良好村风。当然,渌口坡的现状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准,也远未达到要求,只是有了稍好一点的发展基础,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些雏形,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农村的土地上,最熟悉各方面情况和最了解这块土地的是农民,他们祖祖辈辈长期生活在这里,形成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怎样生活得更好,他们最清楚,怎样建设、怎样管理都要靠农民自己,政府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并在道路、农田、水利、沼气、就医、上学等方面多给予支持,他们自己会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如果依靠的是农民自觉自愿、自我推动的自身动力,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号召或一些地方的强制推动力,这样的建设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四、新农村建设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解决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生态、沼气等基础设施问题。近年来,渌口坡的道路和沼气建设,政府支持了10万元,还帮助解决了部分水泥、石料等,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虽然钱不多,但是使农民们在甘蔗的种、砍、运以及水稻的种收方面方便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收入也明显有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下一步政府再支持一些资金修建多一些灌溉水渠,农民的生产生活就有了更好的基础和更充分的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尤为重要。要么甘蔗水果,要么良种水稻,要么种桑养蚕。渌口坡的渐变,就是因为有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不断增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才有了村民自己筹集40000多元搞建设,解决自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